首页——正文 分享
三亚学院校长陆丹:创办一所大学 读懂这个特区(2)
2018年04月02日 15:46  来源:中新网海南
2014年11月,向李克强总理汇报工作
2014年11月,向李克强总理汇报工作
2016年3月,全球首家丝路商学院落地我校系海上丝绸之路教育第一站

  “边区”到“老区”再到“自贸区”

  如何理解特区?在传统观念里,海南其实是“老少边穷”地区,而且孤悬海外。但是在我们办学过程中,把这里解释为了一个类似“革命的边区”,这里是新观念诞生的理念边区,是教育与国际化接轨的文化边区,也是教育改革的体制边区。

  海南省政府有一种特殊的宽容心态,虽然她没有足够多的资源,也没有特别优厚的政策,但是她对所有合法、合规、合乎产业事业发展方向的创新创业的尝试都是鼓励的,如果做出了成绩,更不吝于表扬。

  从本科独立学院起步办民办高校,海南地方没有经验,只能我们把外面成功经验带进来,再和当地专家们沟通。我后来想,能不能换一个地方办大学?对我个人而言,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最适合的地方还是此地。别人口中的“文化沙漠”,“不可能办大学的地方”,在我眼里恰恰最需要办大学也是最可能办好大学的地方。这种观念来源于我对消费社会结构的理解,我确信大海之中的海南岛和大海之滨的三亚很快会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当学校建成了、稳定了、发展了、提高了,我们反而却从当年创新创业的“边区”变成了“老区”。政府当年对新项目和新大学的宽容、欢迎、褒扬的态度和兴奋点转移到了新的中心任务上,主管部门的精力、资源也都倾注在公办大学身上。对于学校发展来说,过去没有政府政策资源但是有关注的眼光,政府没有资金投入但是有关心热情,但到了学校稳定发展阶段,这些都没有了。作为校长,我的心理压力还是大的。所以这一段时间,虽然学校发展得好,在全国民办高校的排名不断攀升,甚至位居民办大学前三甲的位置,我还是对这种似乎被遗忘的“老区”身份感到忧心忡忡。

  于是我们继续“自立更生”的校训,把学校先建成一个“新区”。“新区”只是“老区”的一种时空外拓和同质性比较方面的提升,本质上还是依赖和公办高校同样发展路径,即资源投入和外延扩展式的内涵建设,还是在传统思维模式内的一种发展方式。至今,国内还没有哪个民办大学闯出一条让国家喜出望外的新路来,但是我相信国家是希望我们能够在政策、制度设计还不是特别完善的条件下,还没有创造出成功范式的背景下,有人能做出一种新样子,闯出一种新模式。所以现在我们在策略上有所突破,要在学校发展“自贸区”理念,追求突破性的发展。

  我们大学一直在改革路上。改革无非两个方面,一是不断调动内部更大的积极性,二是外部不断整合更多资源。我们靠“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作为首批发起单位跟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合作成立了“丝路商学院”,三亚市成为全球首家“丝路商学院”的落地城市;在中国—东盟中心的支持下,我们率先同金边国际大学、印尼总统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STI缅甸大学、泰国曼谷大学、泰国合艾大学、菲律宾碧瑶大学校长共同签署《中国—东盟民办高校合作共识》,构建中国—东盟教育共同体合作机制等等。

  我们正在深化“平台”合作理念和协同机制。建立能多装载最优产品的合作机制与合作空间。把行业顶尖的优质资源整合到自己的领域中。我们有体制优势,也有足够的物理空间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完全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最优秀的专业资源成为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在海南这片亲和教育的土地上建设出一个教育领域跨界合作的“自贸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陈少婷
相关阅读
本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