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澄迈—正文
分享到:
澄迈:让乡村振兴成果“可感”更“可及”
2023年12月22日 16:25 来源:海南日报

在澄迈县桥头镇玉包港,渔民相互交流。本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澄迈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专项行动——

  让乡村振兴成果“可感”更“可及”

  ■ 本报记者 高懿

  12月20日,走在澄迈县永发镇赛玉村环村路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菜园。

  “荒草变菜园,村庄大变样。”菜园里,村民王海珠摆弄着刚种上的菜苗说,村里不仅统一提供种子、围栏和围网,还帮忙联系帮扶单位签下订单,如今大伙儿种菜不愁卖不掉。

  富口袋,也要富“脑袋”。随着澄迈县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专项行动的不断深入,该县通过聚焦产业攻关,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强基础、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断提升村集体造血能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绘出了一幅幅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聚焦优势 凝聚发展“造血力”

  12月19日,气温骤降,澄迈县桥头镇玉包村的渔民们匆匆赶往码头开船出海。临近中午,一艘艘渔船满载而归。

  玉包村是澄迈县较为典型的临海村庄之一,村民世代靠海吃海,渔业是村中的传统支柱产业。同时,玉包村村民也有十多年的深水养殖经验。

  2019年,玉包村依托地理优势,结合群众意愿,采取“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将扶持壮大村集体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澄迈玉包深海网箱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深海网箱养殖业,让村民享受固定比例分红。

  然而,这样的发展方式也存在诸多短板,其中最凸显的是“造血”能力不足。

  “集体产业造血能力不足,主要原因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乏专业人才,导致产业经营、管理能力较弱,自我发展能力较差。”澄迈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坦言,要让村集体经济强起来,必须要将发展模式从“输血式”转向“造血式”,其中关键是要找准带头人。

  在深耕深海网箱养殖路上,玉包村党支部书记符文军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作为村里深海网箱养殖业领路人的他也在思考:如何换个方式,让大家“吃”得更饱、“吃”得更香。

  随着我省加快推动渔业“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桥头镇在壮大村集体经济过程中,开始按照“借外力、练内功”的思路进行转型。

  “今年,桥头镇8个村(社区)联合成立澄迈玉包领航渔业有限责任公司,由符文军作为带头人,与玉包村养殖大户进行合作。”桥头镇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产业带头人的助力下,该镇整合资源,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并以公司名义运营,不仅解决了村集体经济经营能力缺乏的难题,同时通过规范公司章程、议事规则、财务管理制度等,逐步培养本地管理和技术人员,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深海网箱养殖业人才队伍。

在澄迈县桥头镇玉包港,渔船纷纷回港。本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创新模式 提升发展竞争力

  12月19日,位于澄迈县金江镇塘北村的分布式光伏板引人注目,一侧的LED显示屏上,更新着实时功率、装机容量以及当日发电量等数据。

  “真没想到,晒太阳也能挣钱。”村民王川道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自己是光伏产业的支持者,也是受益者。“安装光伏板不仅能‘唤醒’村中闲置的土地资源,还能增加租地的收入,真是一举多得。”

  “塘北村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村中老龄化严重,光靠种植冬季瓜菜、水稻,发展还是受限。”塘北村党支部书记王世芳坦言,除了上述原因,村里土地较少,也让该村乡村振兴发展受到制约。

  地上掘金难,发展光伏产业是否可行?为了验证这一思路的可行性,塘北村党员干部曾前往省内多个市县考察。

  “光伏板投入运行后,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村集体通过租赁收益和用电优惠等合作模式,获得持续收入。”王世芳说,经过考察并结合本村实际,塘北村决定以“智慧光伏+”为切入点,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在省纪委监委的大力支持下,国家能源集团海南公司和海南农垦集团结合塘北村资源禀赋,共同谋划推进,澄迈县首个村级光伏发电项目应运而生。

  随即,塘北村党支部联合乡村振兴工作队,积极发动村民整合土地资源,挖掘村中可建设光伏项目的场地资源,整合土地面积达13.7万平方米,分三期建设,至今一期项目已实现投产,二期项目顺利开工。

  “光伏发电具有污染小、见效快、环保效益突出等特点,我们要充分抓住绿色机遇,既要有‘钱景’,还要有‘光景’。”省纪委监委派驻塘北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钟宁告诉记者,下一步该村还将推动“光伏+农业”发展,照亮塘北村乡村振兴的“阳光路”。

  因地制宜 提升集体经济“带动力”

  产业兴则百业兴。与塘北村不同,位于澄迈县西南部仁兴镇美厚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则是别样风景,喜阴的菌菇如今正在林下慢慢“生”金。

  “仁兴是澄迈县林业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乡镇,仅靠单一的种植业,无法为当地村提供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与其找寻其他突破口,不如将‘劣势’变‘优势’,走出一条因地制宜且绿色可持续的振兴之路。”仁兴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村紧盯“产业发展薄弱”短板,引进海南金麦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镇企合作模式运营,按照“先试点、后拓展”的发展思路,带动村民扩大种植。

  林下种植食用菌项目不仅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很突出。海南金麦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严献洪介绍,虎乳灵芝每年可种植2轮,一亩林地一年利润可达3万元左右。“林—菌”复合种植模式可增加林间土壤微生物及有机质,有效改良土壤,反哺橡胶树。此外,菌包生产的原材料来自当地的秸秆、木屑、玉米芯等农业废料,能有效解决当地农业废弃物问题,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看着由自己亲手种下的菌包慢慢长大,该村村民王大海告诉记者,村里丰富的森林资源,如今已经成为村民手里增收致富的“金饭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村里有了产业支撑,再结合技术培训和学习,积极帮助农户学习种植技术,通过这种方式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流,从而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仁兴镇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立足资源优势,以良好的森林景观为依托,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品牌生态旅游,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自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澄迈县不断聚焦乡村建设突出短板,稳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推动实现村集体、村民“双增收”,让乡村全面振兴成果“可感”更“可及”。

  (本报金江12月21日电)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