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昌—正文 分享
致敬!奋战一线的文昌航天人
2021年03月12日 15:29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3月12日1时51分,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巍峨的塔架,傲立海天之间,剑指天宇,人群沸腾了。发射场内,“坚定航天报国志向、坚定航天强国信念”的巨幅标语,令人肃然起敬。

  美丽的文昌航天发射场,巍峨的塔架剑指苍穹。

  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在一系列“国字号”重大任务的背后,有这样一群科技工作者,他们,是奋战一线的文昌航天先锋,他们,用拼搏和汗水创造奇迹,奋力追逐梦想。

  马亚奇:从测控专家到01指挥员

  马亚奇今年没有回老家过年,而上一次,他休整的时间是在长八首飞成功后。由于气象环境不满足最低发射条件,长八发射推迟2天。作为01指挥员,马亚奇在最后关口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在这“多出”的48小时内,他沉着冷静地指挥全系统进行应急处置,最终圆满完成长征八号首飞任务。

  2020年画上完美句号后,马亚奇又迅速加入到2021年的高密度任务工作中。清澜港码头、航天器厂房、发射塔架、测试发射大厅……这些地方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工作中,他不断推动组织模式优化,分解细化关键过程,最大限度减少过程消耗,各子系统和全系统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崔艺晗:担任系统指挥员的“嫦娥姑娘”

  24岁的崔艺晗终于得到了人生中第一次担任系统指挥员的机会,为此,她已经在号称火箭测发三大系统之一的测量系统磨砺了3年。

  去年嫦娥五号任务时,崔艺晗以“发射场的嫦娥姑娘”这个既美好又硬核的独特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但在她看来,她要“躲起来”,这次意外的走红是生活中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她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全力以赴、严阵以待,以这样沉着的心态,她进入了2021年高密度任务工作中。

  在配置软件参数时,需要面对上百个页面、上万个参数,崔艺晗总要核对3遍才安心。成为系统指挥员之前,她做足了功课。她很喜欢默默观察总结其他指挥员的工作窍门,晚上则独自在机房梳理视频信号接口关系、绘制网络拓扑图。

  别人担心她累倒,崔艺晗却说:“测发指挥监控系统是发射场数据汇集、处理、分发以及显示的中枢,能在这么强大系统工作,压力也是动力。”

  李龙飞:铜鼓岭上“多面手”

  李龙飞,铜鼓岭测控区科技工作者,自2017年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雷达设备发射机岗位,圆满完成了长五遥三、天问一号、嫦娥五号等重大航天发射测控任务。成功的喜悦虽然让他感到自豪,但今年,李龙飞还想要更进一步,向雷达设备天饲馈岗位发起了挑战。

  为了迅速进入状态,李龙飞主动放弃春节回家的机会,一头扎到设备上。模拟跟踪、飞球训练……哪个科目难度大,他就训练哪个科目。时光飞逝,任务上岗考核的日子终于到来。面对主考官的提问,李龙飞对答如流;实装操作中跟踪稳定、应急迅速,赢得了考官的一致称赞,李龙飞也顺利取得了上岗资格,为高密度任务做好了充分准备。

  沙广源:坚守西沙的“牧星人”

  天河浩渺,繁星璀璨,南海深处的西沙小岛上依旧是灯火通明。作为我国目前唯一一座深海陆基观测站,他们的任务就是为火箭、卫星保驾护航。

  “距离好。”正喊出这个口令的是西沙卫星观测站科技工作者沙广源。简单的3个字,靠的是对文书的烂熟于心,是30余种应急操作的反复演练,是对设备的细心维护与检查。

  位于南海的西沙小岛,本就面临着高温、高湿、高盐雾的特殊天气,地下的线缆沟更是异常闷热潮湿,然而每一次任务前,沙广源都要对几百个线缆连接点做好检查工作,为的就是确保任务万无一失。丢失重捕对于雷达系统操作手更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反复训练后,他已然刷新了雷达系统应急重捕的速度记录,然而,他说:“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速度,更需要准确性,只有勤加训练,才能在面对紧急情况时不出差错。”

  曹砚峰:爱加班的“老曹”

  作为线路维护员,曹砚峰时常加班加点——“队长,中午我想加个班。”“为啥?”“机房外线还有点业务没处理完,我去收个尾。”时任分队长的张海波没同意。“队长,周末我想加班。”“又为啥?”“5号点位是新设备,我先去探探路。”张海波无奈,老曹就直奔去干活了……

  一次,老曹放假回家,还没缓过神,就被一个电话给叫回到工作岗位。上万芯的光电缆,要求3天时间内上架成端,而他们只有2个组,一组也只有2个人。只见曹砚峰双眼紧盯,认真分析形势,嘴里默念:“保证完成任务!”3天时间内,曹砚峰带队冲锋,日夜苦干,连水都来不及喝,最终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组织交代的任务。

  文字:海南日报记者李佳飞 通讯员黄国畅 徐斌如 于欣禾 周琪 曾鹏

  摄影:张艺 都鑫鑫 孙钰程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