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频—正文 分享
青岛胶州湾海星成灾影响养殖 已捕杀约45万斤
2021年03月17日 10: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解说】近日,青岛胶州湾部分养殖区海星成灾引起广泛关注。3月16日,记者来到青岛市红岛渔港码头进行实地探访。下午2时许,在红岛渔港码头,载有大量海星的打捞渔船陆续进港,码头上到处是称重、装车工人的身影,码头边停满了运输海星的货车。

  【解说】当地渔民李斌向记者表示,前几日连续出海打捞海星,每天每只船能捕捞近千斤海星,由于只能采用潜水员捕捞的方式,远不能把海星“一网打尽”。

  【解说】当地渔民 李斌

  海底捕捞连续十来天了,每天(早上)七点左右出海,现在这个点往回走,一天一个人多的时候平均捞八九百斤,多的地方聚堆,不多的地方零星(分布),这边一个,那边一个,要比往年多得多。

  【解说】经调查,此次海星暴发主要集中在胶州湾海域牡蛎、蛤仔底播海区,粗略统计海星密度达到平均50个/平方米,受灾面积约10万亩,预计造成经济损失约1亿元。海星“暴发”后,当地渔民采取人工捕捞等方式捕杀海星约45万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光涛告诉记者,此次海星“入侵”青岛近海并非首次,早在2007年便有类似情况发生。张光涛认为,海星聚集与海星幼体成活率增加和向食物聚集的习性有关。

  【同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张光涛

  它发生(聚集)的原因,首先来讲,第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们觉得还是它在成体的时候,它会向食物多的地方去聚集,因为贝类养殖区的贝类密度比较高,而且贝类是它们喜欢的食物,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贝类养殖区里面大量发生(聚集)的过程。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发生在海星幼体的阶段,比方说它幼体的饵料供应更加丰富,气候更加适宜,它的天敌更少,这样的话,就会导致它幼体存活率的增加和死亡率的减少。

  【解说】现阶段,正是投放蛤蜊苗等苗种的时候,由于大量海星的主要食物就是蛤蜊、牡蛎等,不少贝类养殖户只能尝试少量投放。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海洋管理保障中心研究员林治术介绍说,解决海星增多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捕捞。目前,潜水员作业已不能满足捕捞需求,海洋主管部门已经向上级管理部门请示,临时使用此前被海洋渔业部门禁止使用的“地笼”,最大程度减轻灾害。

  【同期】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海洋管理保障中心 研究员 林治术

  目前,老百姓采取的是潜水员(下海)去拿,然后我们会用“地笼”来诱捕,还会用改进的拖网进行拖网(捕捞)。“地笼”,渔业管理部门把它作为禁用的网具,那么我们在海星灾害应急中开一段时间的口子,这个已经是最大限制地做了很大的工作了。现在成体只有捞上岸,没有别的办法。我们会跟管理部门再建议,是不是放流一些吃它卵的,或浮游幼体的生物。

  【解说】青岛胶州湾海星成灾引起关注后,不少网友纷纷表示以“吃”来解决海星。记者采访当地渔民表示,捕捞上岸的海星销路非常好,一上岸便被收购商抢购一空。专家提醒,通常人们食用的是海星的生殖腺,具有轻微毒性,建议少吃。

  (胡耀杰 杨飞 通讯员 刘云海)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