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旧州古城访遗迹 寻找南渡江畔文化记忆
2019年02月01日 23:15  来源:海南日报
俯瞰旧州古城遗址所在地旧州村。
俯瞰旧州古城遗址所在地旧州村。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是晚唐宰相李德裕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时,在海南留下的一首《登崖州城作》。唐代中晚期的行政建置,已无“郡”的说法,“郡”只是对府的代称,李德裕诗句中的郡城,是否西汉时期的珠崖郡旧址?或是当时的崖州都督府所在地?

  作为崖州故地的海口,历经一千多年的沧海桑田,早就看不到李德裕诗中描绘的景象,时光残酷,那些承载这一方水土历史的物事,光彩褪去,只有历史长河中的吉光片羽,残留于乡野之间,让后人倍感珍惜。

  今天海口市琼山区的旧州镇,会不会是珠崖郡治或崖州治所所在地?为此,1月20日至21日,海口市文物局组织召开了“海南旧州历史文化研讨会”。

  虽是南国,时值冬日落叶依然铺满地面。穿行在茂林间,脚下偶尔会踩上几块残砖断瓦,当听到瓦断的“咯吱”声,众人不免纠心:是不是这一脚又踩坏了一块明清甚至是唐宋的砖瓦?所幸踩到都是一些普通的黑色板瓦碎片。

  1月20日下午,记者随同海南考古发掘、历史研究的一众专家来到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走访这里的历史遗迹,寻找南渡江畔的文化记忆。

  “看,这就是旧州古城墙。”随着领头人的这一句话,大家都抬头向前望去。只见林中赫然出现一道绵贯的红色土坡,土坡高约两米,坡上稀疏种植着椰树苗和槟榔树之类的植物。尽管已坍圮成一道土坡,但其笔直的走向和分明的转角,还是能让人认出这是一道城墙。

  古城墙:梦回汉唐

  走上古城墙,可见一个村庄被包围其中,屋舍被绿树环抱,鸡犬之声遥可闻。

  “这个是好东西!”海南省博物馆研究员郝思德兴奋地向众人展示他发现的“宝贝”,只见他手中拿着一块瓷片和一块陶片。瓷片上绘着青花图案,用手擦拭掉附着在上面的泥土,可以看出是一个破损的青花碗碎片,成色光洁。

  “这个瓷碗应该是明清时候的,属于民窑,但做工已经很不错。”郝思德介绍,另一个陶片应该是一个烧窑用的器具,叫做匣钵,在烧制陶瓷器过程中,匣钵可以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郝思德认为过去这里可能有窑址。

  旧州古城墙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300米,面积达到了12万平方米,整个城址呈长方形,有东、南、北三个城门。城墙四周原有城壕拱卫,今天还剩西面的一段较为明显,长约50米,宽约2米,深半米。

  1957年,广东省进行文物普查登记时,文物考古人员曾在这里发现汉代青砖和布纹陶片遗物。而在2011年底和2012年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做的考古调查中也采集到了绳纹板瓦、筒瓦、瓦当、青砖、盘等生活用具和建筑用品,年代从汉唐一直到明清时期都有,尤以明清时期为多。

  “我们当时通过对旧州城墙的试掘,虽然出土遗物极少,但出土的绳纹板瓦的残片已经和岭南地区汉代同类器物相似。”海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寿佳琦介绍,考虑到海南与岭南地区相比,在传播时间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表明大致在汉代或稍晚时期,旧州就成为当时人们活动的一个重要区域了。

  据考评,旧州城墙的修葺方法与珠崖岭古城墙的修葺方法相同,皆为平地挖土筑城法,即在原有平地地面基础上起建。只是珠崖岭古城面积不过2.5万平方米,旧州城址的面积要大得多。

  沿着城墙信步而行,走了二十多分钟在村子东北方向看见一条村道从城墙的缺口延伸出来,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介绍,这里便是以前古城墙的东门所在。

  芳草萋萋,乔木森森。今天古城墙犹在,而古城盛景无存,甚至连是何城池也无文献明确记载。后人今日到此,只能望墙空叹,或是对“旧州”究竟是何州府争论不休,令人感慨不已。

旧州古城遗址上随处可见的陶瓷碎片。

  古渡口:见证兴衰

  从旧州村中走出来,沿一条6米宽的乡道向西北方向走去,走了约10分钟,便来到了南渡江畔。

  站在岸边高台上向远处望去,只见江面开阔,水势浩大,江中的沙洲上长着几株树木和一片青草,仿佛遗世独立的姿态。同行的海南文史界的专家告诉我们,这里就是旧州古渡口了。

  附近村民告诉我们,过去这里水运繁忙,南来北往的人员货物都在这里中转,附近的村子也因此得名埠头村。如今站在古渡口边,早已看不到往日舟楫往来的热闹情景,但水边巨大的石块和由高台往下的被人踩得光滑的石板台阶,无不在诉说着这里昔日的风光。

  岸边用火山岩石块砌了一道石墙,上边高台上还有间小庙,庙前面立有一石碑,碑上刻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村民介绍,因过去都是在此乘船远去,所以设立庙宇石碑祈求远行一路平安。

  在岸边台地上,还放着几块石碑,有《埠头渡碑》《捐资渡碑》之类,记述着这个渡口的历史和捐资建庙的人员名单。拂尘细看,其中一块《奉官示谕》的石碑上还记录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奉官示谕》石碑立于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七月二十六日 ,所谓奉官示谕就是今天的公告,那么官府为何会在渡口这里出一个公告呢?原来当时这里水运繁忙,许多村民都来此以挑货谋生,所以就因相互争抢生意产生了矛盾争执,所以官府立石碑于此,禁止村民再因争抢生意而斗殴争执。

  埠头村古渡口不光是渡口,它实际上是个码头,民国时,该码头还是船来船往,商贾云集的景象。直到上世纪40年代海口南渡江铁桥通车,文昌、嘉积一带的货物改走陆路,旧州古渡口才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喧嚣与繁华。

  古寺庙:文化记忆

  “从古渡口往北一两公里直线距离的地方,有一座古寺庙的遗址,那里极可能是唐代鉴真和尚居住过的开元寺。”旧州当地的历史文化研究者陈嘉禄告诉众人。众人听说了有开元古寺的遗址,不禁神往大唐鉴真和尚的风采,于是上车前往古寺遗址。

  虽说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但汽车在蜿蜒曲折的乡间小道上还是行走了约二十分钟。一下车,见到现场长满了热带作物和荒草,一座数百年古寺的遗址,已然淹没在荒草荆棘中。

  海南省博物馆研究员王育龙介绍,2017年5月份的考古调查发现,这个古寺过去是坐西朝东,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80米,大殿面开三间,宽约10米。两侧建有回廊,供僧侣往来前后寺院。

  考古人员还在古寺遗址附近发现了青花瓷的碗碟之类的器物,从构件的尺寸、规格和瓷器的器形、纹饰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为明清时期遗物。

  “结合史料中对开元寺的记载,特别是日本人真人元开所撰《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对鉴真在海南行踪的记录来看,旧州这个古寺极有可能就是唐朝时候的开元寺。”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介绍。

  不管这个古寺究竟是何名称,但其在这里已然存在数百年,昔日香火鼎盛,善男信女众多,直到清末才渐渐被废弃。

  一座古寺是一个地方的乡愁记忆,也是当地的文化载体,期待着古寺能重焕生机,恢复旧州古镇的文化记忆。

  文\海南日报记者 梁君穷 图\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