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文化人类学家史图博在海南岛进行了两次探险式考察活动,开拓了现代科学意义上研究黎族的先河。其所著的《海南岛民族志》一书,被誉为最早、最全面反映黎族情况的田野调查著作,至今仍被认为是研究海南黎族的权威性著作。此后,一批又一批的中外学者、摄影家、记者、游客跟随他的脚印,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琼岛黎苗少数民族的发展巨变,旨在传承琼岛民族文化,发掘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展现海南国际旅游岛自信。
灯下故人——一个德国人与海南岛的故事追寻史图博足迹发现好山好水好风景黎族极其古老的文化传承——文身中国专家学者2014年重走史图博之路德国摄影家彼得罗维奇2013年重走史图博之路史图博海南岛旅行掠影
    • 猿臂骨筷、藤编花木制油灯架、芭蕉茎皮拖鞋……一件件难得一见的民族文物和一张张黑白老照片,在正在海南省博物馆举行的《灯下故人——一个德国人与海南岛的故事》展览上,向人们再现了87年前的海南岛风物。此次展览通过“讲故事”的手法,通过“史图博其人”、“史图博其事”、“未了的故事”等三个单元,展出了146件文物和200多张黑白老照片。展览从海南岛少数民族生活、服饰、劳作、信仰等诸多方面予以展开,采用纪实手法, 在还原当年海南岛原住民的生活及其精神世界的同时,又采用今夕对比的视角,见证民族的融合变迁。
    • “他(史图博)当年寻访海南所收集的黎族生产生活用具一件都没有带出中国,并留下了珍贵的图片资料。不仅是个文化人,更是中国的国际友人。”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冯昆思说。
    • 史图博在海南作田野调查过程中所收集的300余件海南黎族衣服、刺绣品、骨制品和竹制品等目前分别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以及民族文化宫博物馆。
    • “是的,我记得,那个高大的外国人,骑着白马来,在村里住了两三天,还给我饼干和糖果。”89岁的王德华老人一句简单的话语,仿佛打开了时间的大门。
    • 调查活动由来自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以及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国宝档案》栏目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组成考察组,沿着“史图博之路”探访海南少数民族文化遗珍。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拨拨外国人通过各种渠道而来,对海南岛展开调查研究,试图向世界解构海南岛
    今年海南提出要提高文化的挖掘、创造、包装和传播能力,增强软实力,发扬本土文化,提升海南人文化自信
    此次"重走史图博之路"考察团途径海南儋州、昌江、琼中等地,沿途探访当地黎族人曾经的生活方式、房屋等
    2月22日上午,海南一批学者记者考察活动在海口启动,考察团将历时三天考察规划"重走史图博之路"旅游路线
    2013年,德国摄影家彼得罗维奇沿着史图博在海南黎区走过的路线,在同样的地点,重新按下了相机快门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和唐玲玲夫妇沿着史图博当年的线路,进行了连续多年的田野调查
    研究学者
    海南大学教授,海南岛历史文化研究专家,涉猎于海南黎族等多领域
    社会学博士,海南省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
    中科院研究员,考古证明海南地质史由1万年左右,提前到40多万年前
    海南省民俗摄影协会副会长,拍摄数万张反映海南黎族苗族风情照片
    海南岛黎族的第一位教授,长于本民族文学研究和创作
    海南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黎族优秀儿女,在本民族语言的发掘整理方面成就显著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副会长,15岁在海南原始森林黎母山农场插队伐木
    海口地处热带滨海,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自然风光独特。骑楼老街,是海口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
    儋州在海南岛西北部,这里的人民爱好古典诗词,吟诗作联成为社会时尚,素有"诗乡歌海"之称。
    游松涛水库,品河鲜纯鱼宴;体验黎族竹竿舞,野外诉衷情;游陨石天坑,观茶园,品白沙绿茶。
    听一段黎族民歌,喝一杯山兰米酒,被誉为“海南小西藏”王下乡,目前保有较为完整的黎族文化。
    尖峰岭古木参天,峰峦叠嶂,群瀑飞泻;毛公山瑶草奇花不谢,青松水杉长春,自然环境绮丽多姿。
    琼中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岭有17座,什寒村是群山环绕的小盆地,三五老友,品茗相谈,宁静恬淡。
    享受水满茶、五脚猪等飘香的山间风物,漫步于五指山间的热带雨林栈道,体会回归山林的悠闲和轻松。
    这里青峰潺水,空气清新,鸡犬相闻,鱼翔浅底,有槟榔花炖猪肚,还有烧制黎家山兰酒。
    史图博
    史图博(1885-1962),1885年6月生于德国,曾任耶拿大学副教授,1924年应邀到上海同济大学任教,任生理学教授、生理学馆主任。1931年和1932年,史图博先后两次深入海南岛黎区开展文化人类学考察,开创了海南文化人类学研究先河,著有《海南岛民族志》一书。提出海南岛黎族的来源,族群分类与分布,民族特征与文化遗产,其成果具有里程碑的性质。
    1931年,史图博由海口出发,徒步沿南渡江上溯,穿越今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山区,抵达昌化,原路折返至潘阳,南下经嘉乐抵达崖州(今三亚),乘车至榆林港;乘船沿海南岛东海岸北上至文昌清澜港上岸,乘车回到海口。
      1932年,史图博再次来到海南岛,深入五指山的腹地对黎族进行全面的考察。由海口出发,经临高至那大;过南丰,在番仑、蔡都村、冲威之间交叉穿行;过新开田村,经打空,穿过白沙峒黎族村落,过海猛村,经志拷、凡海、南该、番号、那开、潘阳,走南劳、南扑、南大、荷乐、牙格、加配,至新乐岩,考察了五指山西部山区的荷乐、牙维,北部山区的那邦等地,原路折回海口。
    数百家苗族散居在海南岛内部,与黎族交错杂居。他们善用毒箭,能如猢狲一样爬树,会巫术,能对人和动物施法。结发辫与服装都和汉人一样,但妇女也穿黎族服装。 [详细]
    开地和开路时唱的苗歌
    正月来了,春天也开始了。官家抽打着春牛,百姓要耕田了。锄头要换个新的,耙也要换个新的齿。小伙子对姑娘说:"戴上新的头饰吧!戴上新的头饰吧! [详细]
    关于"符"姓的传说
    苗族亦有以狗为始祖的民族来源神话——这是属于太平洋沿岸流传很广的狗祖神话的一种变形。 [详细]
    苗绣
    苗族的几何图案花纹的刺绣,细致而美观,有光泽。小巧美丽的刺绣图案,细致美观的蜡染法,都足以说明苗族妇女很擅于手艺 [详细]
    村落构造与房屋建筑方法
    苗族住家的门口开在檐墙,这一点与汉族相同。但屋盖的滴水檐伸出屋前很长形成有遮荫的廊,这一点与汉人的住家不同。 [详细]
    饰品:银戒指、耳环
    海南苗族妇女佩戴的银戒指和耳环大多数是从汉商买来的。戒指是厚银板做的环。耳饰钩形的多,圆的次之。 [详细]
    苗族服饰
    海南岛的苗族同黎族和汉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子着棉织的蓝裤和衫。妇女有独特的服装,使用蜡染法,装饰花样独具一格。小孩多是穿用染成深蓝的棉布做的有袖、圆领口的上衣,戴汉式的蓝棉布做的小帽子。 [详细]
    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
    胡 传
    光绪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由琼州府起程。出西门五里日雨水村,往年防海驻兵处也,营垒尚存。又十里日西场村。又沿海而西,折而稍南,十里日长坡。冈早回环,磊磊之石露出无数,大小不等,石皆有孔而形圆。土人取石垒而成垣,联络若花格,而耕其中。高处种蔗与山芋,洼下之处则艺稻。晚稻已登场,颇丰熟。而路旁又见谷种初布者数处,秧针刺出水面者二处。盖稻三熟,四月种者六月熟,七月种者十月熟,十一月种者来春三月熟也。 [详细]
    边蛮风俗杂抄
    琼州,岌寨内函,汪洋四绕,洵海外之巨区,实岭南之右臂,环而周者三千里有奇;沿海之地势稍平衍,画疆分治为州者三,为县者十。琼山在北,与雷属徐闻之海安对峙;崖州在南,遥望安南潇国。东北则文昌、安定、会同;东则乐会、万州;东南则陵水,西北则澄迈,临高;西则儋州,西南则昌化,感恩,琼崖棚去,循黎而行,千二百余里,儋万相望,中隔黎岐,度山越岭,穿鸟道,历羊肠,约而计之,亦不下八九百里。各州县数十里内为熟黎,熟黎之内为生黎,生黎所居,皆崇山峻岭,密菁深林。 [详细]
    海南省博物馆与即将开放的海南大学博物馆里收藏了大量的黎苗族文物,包括生产生活工具、服饰等。
    作为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不但生活在环境优美的原生林间,他们的祭祀和娱乐乐器,也是原生态的。
    昌江县洪水村,一间间船型屋排布在山坳处,大部分出现残损,研究学者表示应重视保护这种活化石。
    延续几千年的黎族织锦技艺濒临失传,国兴中学从2005年起将其列入初中学生兴趣课和高中学生选修课。
    在《槟榔·古韵》的120余名演员中,80%的演员是当地黎族苗族百姓,几乎没人受过正规的歌舞训练。
    昌化江畔,一些黎族村庄至今仍保留着世代传承被考古界称为制陶史上“活化石”的古老制陶工艺。
    首届民族团结日5月在北京举行,海南黎族打柴舞,成为十个入选文艺节目之一,登上了首都舞台。
    影片展现了黎族同胞的文化和生活,是以电影的形式展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黎族民歌。
    来自台湾的少数民族参访团参加"中国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登台演绎歌舞《琼台一家亲》,感动海南人民。 [详细]
    台湾赛德克族舞在海南黎村跃动
    “电影《赛德克·巴莱》在两岸都引起很大关注,今天我们也带来了赛德克族的舞蹈。” [详细]
    台湾原住民海南推介"深度部落游"
    来自台湾15个少数民族的代表载歌载舞推介台湾原乡农特产品、传统文物饰品、各族群民族文化。 [详细]
    台湾美食亮相槟榔谷
    台湾泰雅族的朱元宏先生期待开发研制出融合两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产品,继承发扬两地传统民族文化。 [详细]
    台湾女大学生获聘"琼台文化交流使者"
    台湾女大学生刘雅培荣选2011年保亭七仙女,获聘“琼台文化交流使者”,从海南省妇联主席刘锦手中接过聘书。 [详细]
    两岸"七仙女"台湾联谊会展示风采介绍海南
    海峡两岸少数民族同胞同台献艺。一段传统的海南黎族舞蹈拉开了联谊会序幕,为台湾民众带来了“海南味”。 [详细]
    琼台少数民族交流基地
    经过两岸专家学者考证,海南与台湾少数民族同胞有着共同的祖先,都是中国南方古越先民的后裔。这一结论得到了两岸学术界和大多数台湾少数民族的认同。[详细]
    感谢海南大学周伟民教授、唐玲玲教授、詹长智教授等对本专题的大力支持。
    感谢摄影家胡亚玲、中科院李超荣研究员、海口市骑楼办常务副主任赵爱华为本专题提供宝贵图片。
    本专题部分材料来自于《海南岛民族志》 (2001.7 翻印)、《失落的文明—史图博 <海南岛民族志>研究 》 (武汉大学出版社)。
    本专题由中新网海南特别策划  责编:叶霖嘉 薛文埔  美编:李奥迪  监制:王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