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旅游—正文 分享
题壁琼州 | 古人的心情写在驿壁上
2022年11月09日 15:09  来源:海南日报  宋体
万宁东山岭石刻。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万宁东山岭石刻。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文宗渡口石刻。因元文宗曾在此登船而得名。

万宁东山岭清代道光年间的石刻“云壁凌霄”。

  ■ 曾庆江

  古代人文人气息浓厚,行迹所至,往往以诗文来描绘景致、畅叙友情、表达心情等,有时候兴之所至,干脆直接在驿站馆阁墙壁、山间石壁上题写,从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题壁文学。同时,后世人们在开发风景名胜时,往往将有影响的诗文镌刻在石头上,以增加景区的人文气息。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题壁文学或者因为风雨的剥蚀已经无迹可寻,或者被记录在相关文字中,依然可供今天的我们进行案头欣赏。题壁文学已经成为海南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联结陆海的通潮驿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在古代海南,西路驿道往往是人们从琼北到琼南的首选,这使得西路驿道沿线上的驿站成为过往行人歇息休整、吟赏风物的重要场所,因此诞生相应的驿壁文学也就理所当然了。

  在西路众多的驿站中,通潮驿绝对是神一般的存在。它是在烈楼港之后又一个从大陆登临海南岛的重要津渡,在宋元时期具有重要地位。对海南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苏轼、胡铨、李光等人都是从这里到达海南,也是从这里最终北返中原,从而完成人生最难忘的“旅行”。通潮驿码头,是海南与内地中原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通潮驿成为他们真正认知海南的第一印象,驿站旁有通潮阁,供来往人员歇息,因此往往成为文人题壁的重要所在,在这方面,苏轼相当典型。绍圣四年(1097),苏轼被朝廷从惠州贬往更加偏远的儋州。接到诏令的苏轼内心非常绝望,直接和家人进行了生死诀别,并且打算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但是,在他历经千辛万苦在通潮驿登上海南岛那一刻,立马爱上这个地方。三年之后,他又从通潮驿登舟离开海南,带着无限的眷恋,写下《澄迈通潮阁二首》:“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此后,“通潮飞阁”一直被列入“澄迈八景”之一被人们吟咏。

  苏轼离开海南之后,人们将“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作为对通潮驿最美的描写,以擘窠大字镌刻在驿站旁望海亭门前的柱子上,从而成为海南历史上有史可查最早的题壁文学之一。在苏轼北返中原后的十多年,一代诗僧惠洪被杖脊刺配海南,他在海南寻访苏轼足迹的时候,还曾看到过挂在望海亭柱子上的擘窠大字。

  从临高前往儋州途中,会经过归姜驿。归姜驿因为胡铨、杨万里等著名文人的停留而获得很高声誉,其中尤以杨万里的《题归姜驿》广为人传诵。这首驿壁诗如此表达:“岚气秋还热,归姜晚暂栖。云随一海去,日在万山西。密树通泉过,荒林使径迷。登高发长叹,清世说生黎。”深山密林,雾气沉沉,少见阳光,山路径迷,跋涉艰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禁感叹,尽管身处清平盛世,但是生黎仍然居住在偏远的山峒中,过着原始人般的生活。杨万里一向以爱国忧愤知名于世,尽管这首诗充满儋州恬静的田园之美,但是他对于少数民族生活困苦的状况,依然非常揪心。《题归姜驿》具有相当的写实性,对于我们研究宋朝时的儋州提供了一定的历史依据。

  神秘的大小洞天

  “古今只有毛知军,偏爱崖州小洞天”

  位于三亚的大小洞天至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海南著名的5A级景区,在这个颇具神秘色彩的道教文化风景区里,有不少题壁文字,显示了毛奎与这个地方深厚的渊源关系。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担任吉阳军(今三亚)知军的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周公式曾经寻访南山胜景,发现“石船”“石室”,并在石壁上刻写了《石船记》和《洞口记》。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这两篇题壁文学均已经漫灭不可识,让人遗憾。庆幸的是,比周公式晚到吉阳军几十年的毛奎在这里给我们留下值得吟咏的题壁文学。

  淳祐年间(1241-1252),昭州富川(今广西富川)人毛奎担任吉阳军知军。他对海南的意义是在周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大小洞天胜景,明朝海南籍诗人王佐曾如此夸赞:“古今只有毛知军,偏爱崖州小洞天。”

  淳祐丁未(1247)九月的一天,毛奎带领下属前往寻访胜景,并且刻字留念。在周公式发现的“石室”正面,毛奎亲自题写了“海山奇观”四个大字,并在下面的石壁刻写了《大小洞天记》,传承至今,后来被收入《全宋文》。

  写下《大小洞天记》后,善于诗文创作的毛奎依然意犹未尽,又创作了《大小洞天诗并序》,被收入《全宋诗》。在这篇简短的文字中,毛奎除了叙说自己和友人游览胜景的经历,更多地表达了自己的心理感受——“身在五云而到三岛之上”,而《大小洞天诗》则体现了毛奎想超凡脱俗的心境。

  从诗歌描述中可以知道,毛奎是在治所安宁、百姓丰收、公事暂少的情况下前往景区的,因此心情极为放松,能够尽情享受美景,以消解“尘俗”。毛奎的《大小洞天诗》影响极大,历代步韵唱和者连绵不绝,成为海南古代文学创作上的重要收获。

  毛奎在吉阳任满离去,“至南山铺,不知所终。后人于铺前山中立祠祀之”,或许这正是崇道通术的他最想要的结局吧。

  幽远的落笔洞

  “落笔古仙峒,天开一段奇”

  之所以用幽远二字来描述落笔洞,是在于它牵系着海南的史前文明。1992年,考古专家对落笔洞进行考古发掘出一批旧石器时代的文物,证明这里很早已有人类活动足迹。经过科学测定,这些文物距今约1万年。这是我国最南端的一处史前文化洞穴遗存,也是目前已知海南岛较早的人类活动遗址,考古学界将这一阶段生活在落笔洞周边的人类称之为“三亚人”。

  落笔洞的发掘将海南人类文明推进到1万年前,可以说,落笔洞见证了海南远古的历史。2001年,落笔洞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海南省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但是,除了有限的考古成果外,我们对落笔洞很长时间的历史并不知晓,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宋朝。落笔洞至今刻有署名为倭倭才的宋代过琼诗人的作品:“峭壁凌空望渺微,层层烟锁雾云衣。深林古木高千丈,怪石青苔绕四围。空有石衔仙骨在,想应人逐彩鸾飞。洞中仙子今何在?欲上雕鞍不忍归。”

  淳熙年间(1174-1189)担任吉阳军佥判的许源还就此和诗一首,题刻在倭倭才诗作旁边:“袖拂仙风上翠微,山禽窥我怪儒衣。岩编石壁真奇趣,烟盖云幢似远围。彩笔不随仙子去,青峰空伴野云飞。我来续就《承天赋》,铁笛一声横雁归。”尽管倭倭才的相关信息我们并不知晓,但是许源的和诗表明至少在宋代淳熙年间落笔洞就有一定的知名度了。

  元朝初年,因为云从龙的再次到来,落笔洞又一次迎来它的高光时刻。宋朝末年,云从龙曾以武将的身份参与镇压“三巴大王”的军事行动,不久卸甲归隐。元朝初年,身为皇室的云从龙被提升为怀远大将军,再次来到海南担任琼州安抚使。在吏治之余,云从龙游览了落笔洞胜景,并题诗一首:“地极南溟阔,洞天琳宇奇。好山如绣画,野路自逶迤。不见飞仙蜕,空留谪客诗。清风驾归羽,乘此访安期。”至元二十年(1283),云从龙故地重游,依韵和旧作:“落笔古仙峒,天开一段奇。林深云挂搭,石乱路委蛇。仿佛禅僧骨,糊涂墨客诗。何当了公事,相望问仙期。”诗作之余,他还题刻“落笔洞”。因此,云从龙当为落笔洞的命名者。

  落笔洞因云从龙题刻之后名气更大,吸引后世众多职官和文人前往赏玩,他的诗作被很多人唱和,并题刻在落笔洞内,从而增添了古洞的人文气息。落笔洞也多次被人以“落笔凌空”题诗赞美。清朝末年,崖州知州钟元棣将落笔洞列为“崖州八景”之一。如今,落笔洞已经成为三亚胜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欣赏题壁诗作,成为游览落笔洞的重要内容。

  (曾庆江,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