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老与三亚的不解之缘:我热爱南繁,热爱三亚
2021年05月24日 15:23 来源:三亚日报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时间定格在这一刻,悲痛从长沙“蔓延”至全国各地。“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

  人间星陨,长耀夜空。5月23日,一批又一批的社会各界人士自发前往三亚师部农场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在水稻田旁献花哀悼袁老。

  “我热爱南繁,热爱三亚。”眺望眼前的这片水稻基地,人们不禁想起袁老曾经亲笔写下的这句话。人们仿佛看到,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正在田间细看稻穗。在这片土地上,与袁老在一起的旧时光也涌现在其友人的脑海中……

袁隆平在实验田观察水稻长势(2007年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摄
袁隆平在实验田观察水稻长势(2007年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摄

  农场里来了一位背挎包的“搞育种的老师”

  小个子、背挎包、走田间,农场里来了一位“搞育种的老师”……在三亚师部农场场长郑居忠的记忆里,袁老的第一印象便是如此。第一次见面是20世纪70年代,郑居忠还是个孩子,搞不懂什么是“育种”。80年代后,郑居忠参加了工作,和袁老的距离更近了,但能和袁老成为“朋友”,这是他一开始没有想到的。

  “当时条件差,我们就对他们的生产、耕地、灌溉及生活方面进行保障。”为在师部农场育种的南繁科研人员提供保障,是郑居忠的主要工作。一来二去,他跟袁老也熟络了起来。在他的印象里,袁老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每天都钻进田地里研究水稻。“每天上午,他早早就到地里查看水稻的长势,下午又带着团队来观察水稻的长势。”仿佛,在袁老的世界里,水稻就是唯一。

  郑居忠说,每年冬天,袁老都到师部农场住上几个月。春节期间,他总要去拜访一下袁老,袁老总是侃侃而谈,聊水稻的那些事,还会分享生活上的趣事。“你出生在三亚,就在师部农场?”在郑居忠给记者看的一段视频中,袁老问起了他的出生地,得知是在师部农场时,袁老哈哈笑了起来。

  总是这么和蔼可亲,总是这么平易近人,这是和袁老接触过的人的深刻印象。在三亚,从发现“野败”开始,杂交水稻不断刷新成绩,但袁老一直是“稻田里的守望者”。“非常朴实,特别是取得成绩以后,也没有摆架子。”郑居忠说。

  水稻!水稻!还是水稻!袁老的这一生,都在围着“水稻”转。郑居忠回忆,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袁老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水稻,为此,他专门在师部农场住了4个月,守护“水稻”。

  “今年,我看到他比去年憔悴了很多,有时候都坐上了轮椅,但他照样要到地里去看水稻……”说到这里,郑居忠眼中有些泛红。他说,今年袁老摔了一跤,就去了医院,没想到竟成了永别。

  “心情非常悲痛!”郑居忠说,当天师部农场组织职工进行哀悼,下午他要赶到长沙给袁老追悼。

  穿着几十块的衣服吃得很将就,科研却从不含糊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位于三亚师部农场,这里远离城市喧嚣,沃野田畴织锦绣。袁老每年冬天都从外地飞抵三亚开展科研,便居住在基地的科研宿舍。一栋米白色的四层小楼,袁老的房间在二楼最左侧,房间不大、内部陈设简陋,考虑到袁老坐轮椅不便,基地专门在楼梯安装了轮椅自动升降设备。这里条件不算好,袁老也可以去条件更好的地方住,但他说在这里,可以随时关注第三代杂交水稻的进展情况。

  因为妻子是袁老的秘书,张展见到袁老的机会也较多。

  “穿几十块钱的衣服,住破烂的房间,科研却毫不含糊。”这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驻海南试验站副站长张展对袁老的第一印象。如今,人已去,但刻在该试验站的生活区(袁老师部农场的住处)大门右侧的墙上袁老的题字——“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仍让张展备受鼓舞,“这既是袁老的心愿,也是我们南繁人的初心和使命。”

  禾下乘凉,是袁老在人间种下的一个梦,而师部农场,则是袁老50余年梦的“摇篮”。

  “当时这块几乎是不毛之地,他们来的时候是租住在农户的家里,自己种菜,自己上山砍柴。”张展说,最初来到这里的时候,条件落后,交通不便,不像如今这般道路畅通,楼房林立。在袁老所在的院子里,有70年代的建筑、80年代的建筑、90年代和现在的建筑,见证了南繁发展的进程,记录了袁老在这里的时光:和助手下象棋、和大家讲杂交水稻的故事、一起打排球,从矫健的脚步到蹒跚的步履……

  “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生活上的其他方面,他要求不高。”由于工作原因,张展经常和袁老打交道,袁老的朴素让他深深动容。“他穿几十块钱的衣服,吃也没有太多讲究,40年代的房子也住过,也和大家一起睡过通铺,但是在科研上却绝不含糊,很有科学家的情怀。”张展说,不仅如此,袁老的科研精神更是无私的,在发现“野败”后,他并没有占为己有,而是分享给全国研究人员进行攻关,在后来取得新的科研成绩也是如此,都进行共享。“这种胸怀,极大地促进了杂交水稻的发展。”张展说,去年袁老满90岁高龄,尽管家人和同事担忧他的身体状况,但他还是按往年一样前往三亚开展科研工作,“从前身体状况好的时候,他几乎天天都会到田里,查看每亩穗数、谷粒大小、是否有空壳,这次因为腿脚不便无法下田,他就在住所拿起显微镜,仔细观察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子,做详细记录。”

  张展说,去年12月3日来三亚、今年4月7日回长沙,在三亚的这125天里,袁老大多时间都处于工作状态,每天早上八点多起床,吃过早餐后处理一些院士办的事务、专家领导的来访,午餐后休息到三点多,完成一些常规工作后,时常会跟学生讨论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在住院之前,袁老还十分关切杂交水稻双季亩产 3000斤攻关目标项目,还专程去了两趟三亚海棠湾的新基地调研,新基地有300多亩田地,目前有100多亩已经试种,袁老说今后要在这里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

  “袁老的精神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无论是科研精神,还是人格魅力,他勇于创新,坚持不懈,不断挑战新高度的精神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南繁人。”张展说。

  隔壁的袁老喜欢运动,爱打气排球

  “午饭遇到他时,他就吃个黄金芝麻大饼,配点香菜,非常朴素……”作为袁老在师部农场住处的“邻居”,罗治棣很有感触,说起与袁老的相处,他用“非常朴素”来形容。

  罗治棣1998年到师部农场从事南繁育种工作,现在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驻海南试验站技术人员。与袁老为邻,罗治棣发现袁老的很多趣事。比如袁老喜欢运动,尤其喜爱球类运动,对棋类也很感兴趣,但他最骄傲的是游泳。1968年起,袁老几乎每年冬天都到海南南繁基地从事杂交水稻研究。游泳,则是他工作之外的“必修课”,每次来到三亚,都会偷空去海里畅游。除了游泳之外,袁老最爱的体育项目就是气排球了,不管是场上还是场下,袁老都非常投入。此外,骑摩托也是袁老的爱好,他还买过17辆摩托车。

  说起下象棋,罗治棣觉得自己有些“不懂事”。他告诉记者,刚来的时候,经常看到袁老下象棋,一次看到袁老和助手在院子里下象棋,他就在旁边指指点点,“指导”袁老下象棋。但袁老并未说什么,而只是笑了笑。“现在想起有些不太礼貌,好在袁老也没有说什么。”

  如此平易近人的袁老,罗治棣的感动不仅于此。他回忆,刚来时,单位没有给技术人员发节日红包,袁老得知后,自掏腰包给大家发了红包,鼓励大家好好干。作为袁老的邻居,虽然没有太多直接的交集,但平时见面,袁老总是热情地与他打招呼,“袁老就这样走了,觉得很悲痛,仿佛昨天还看到他在院子里散步……”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