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到:
​陵水远景村以“机械化服务”激活产业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增收
2023年11月19日 14:45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据海南日报客户端 | 记者王迎春

  近日,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提蒙乡远景村的水稻田里,几架翻耕机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隆隆作响,为即将到来的冬季瓜菜耕作做足准备。“稻菜轮作不仅激活了撂荒地,而且提升了地力,让冬季瓜菜种植提质增效。”该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刘荣感慨。

  远景村耕地面积6137亩,其中老党洋永久基本农田面积5000亩以上,素有“陵水粮仓”的之誉。受制于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前村民们虽手握良田,但产量低,效益差。“因传统水稻种养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对较大,农业种植收入低于其他行业,水稻等粮食产值也比冬季瓜菜产值低,村民种植意愿低。”刘荣介绍,过去在非冬季瓜菜种植期间,田间地头存在一定的良田撂荒现象。

  如何打破这个局面,让老百姓自愿种粮、增产增收?在座谈研究后,远景村决定以“机械化服务”激活产业,走出一条科技兴农的“远景之路”。 2021年,远景村成立村办公司——陵水远景观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在用科技盘活撂荒地之前,远景村还面临一个问题:原来的农田地块小而多,不利于机器作业,怎么办?党员带头拿出自家耕地整合,村集体经济公司对优先拿出流转的1200亩土地进行了高标准改造。同时推动种植区域宜机化改造,让农田地块小变大、短变长、陡变平、弯变直,互联互通,最终将散种地整合成了一片优质洋田,新增水田面积413.55亩。

  自2021年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以来,远景村基层党组织和一线帮扶干部坚持“党建引领、支部领头、党员争先”为发展驱动,以“集体领办新型产业+服务带动全村共富”为工作目标,高效使用财政补助乡村振兴引导资金,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现钱粮双丰收。

  为了减少村民人力物力投入,帮助其降低种植成本,远景村将村集体公司定位确定为服务型经营主体,采购插秧机、收割机、旋耕机、平整机、烘干机、无人机等农作机械20多台,为农户提供打田、育种、插秧、收割和稻谷加工一条龙服务,实现家门口“一体化托管”生产。

  “平时的‘育、耕、种、收’环节都可以进行机械化作业,我们只需支付每亩280元,父母年纪大了也能在家负责平时管护,特别省心。”该村村民丰开胜一家尝到了土地粮食半托管的甜头,种植积极性更强了。

  此外,不少村民选择了全托管模式,即公司承包所有“产前”“产中”“产后”管护工作,按约定斤数进行每亩返粮给农户,政府的耕地力补贴由农户自得。

  据悉,机械化耕作模式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力物力成本,无人机施肥与传统人工撒肥相比,具有操作简单、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可规模化作业等特点,标准化、机械化用药能够减少对田间环境的污染。

  “我们村集体经济公司以高于市场价1/3的价格回收水稻,每亩为农户增收400到600元,机耕服务过程中,公司每个环节为本村农户每亩让利40至50元。”村党支部书记王连武介绍,公司还吸收脱贫户就业,培养了一支区域专业农事服务队伍,人均工资有3000元以上,技术岗位能达5000多元。

  此外,远景村瞄准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发展“热带特色农业综合农事发展项目”,采用“村集体决策+强村公司实施+衔接农户加入”的管理运营模式,不仅服务于周边农民,还走出陵水,承接了文昌、三亚、万宁、琼海等地的机械化耕种服务,累计完成县内耕种7000多亩,县外作业1500多亩。2022年项目二期建成了育秧场、烘干厂、碾米厂和仓库等,不断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远景村主导实施粮食蔬菜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工程,加大与科研所、高校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成种植效益。例如借力当地南繁育种优势,和上海农业科学院合作引进水稻品种“八月香”,今年推出高产山泉香米“野优丝”,每亩实现增产200至300斤。而在圣女果、西瓜、豆角等冬季瓜菜等利润性农产品销售上,远景村积极对接县菜蓝子电子商务公司保价供应,县供销社农村消费集市等渠道,发挥集体组织服务功能,为农户生产做底线保障。

  随着农业资源被科技“盘活”,该村集体经济纯收入也实现连年增长,据悉,远景村2022年度毛收入426万元,纯收入达到257万元,年度实现集体经济分红67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9万元。目前已有800多户村民加入集体经济,一个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圈”正在形成。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