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台手艺人的“非遗所思”:理想与现实何以平衡?
2021年10月16日 17: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两岸手艺人现场连线 项菁 摄
两岸手艺人现场连线 项菁 摄

  中新网绍兴10月16日电(记者 项菁)陶艺品上雕花,铜雕制作出小挂件,竹编融入生活美学……现代化浪潮中,老祖宗的手艺不断与新元素碰撞,也由此引发了两岸手艺人对于传承非遗的思考——理想与现实何以平衡?

  浙江绍兴素称“文物之邦”,拥有2510余年建城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灿烂的民间艺术。而台湾南投的漆艺、陶艺、竹艺等非遗以“小而美”闻名,如今当地仍活跃着大量手工艺人。非遗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传承的路上,绍台手艺人近日讲述了他们的“非遗所思”。

  不让技艺变记忆

  “非遗源于生活,发端民间,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通过视频连线举行的2021绍台非遗(手工艺)文化交流活动上,台湾大中华产业协会理事长杨竣森说,非遗的重要性不在于文化表现本身,而在于文化表现背后的技能和智慧。

  延续技艺,离不开传承,但传承并非墨守成规。杨竣森认为,非遗是活态的,尤其不能让传统技艺变成一种记忆。

  台湾创意事业暨文创产业发展协会理事曾靖玲对“传承”二字有不同的理解,“传承,也可以理解为从‘承’到‘传’,只有承接传统,才能更好地传下去。”

  “80后”青年顾少波专注绍兴越窑青瓷的烧制和恢复技艺。在其看来,传承非遗首先要守住基本的手艺,同时要考虑将古老的青瓷文化与现代审美融合。

  “非遗要做好活态化的传承、生活化的延续和产业化的发展。”诸暨市博物馆馆长孟琼晖表示,从政府层面看,要积极推进民间工艺大师评选、非遗人才培训等,形成活跃的非遗人才氛围。

演绎花雕制作 项菁 摄
演绎花雕制作 项菁 摄

  让理想嫁接现实

  “老手艺如何新传承”一直是“非遗圈”内的热议话题。在曾靖玲看来,文化传承要与时俱进,让理想嫁接现实。

  其认为,当前两岸要积极推动文创产业化发展和品牌建设,“我们要通过不同层面的建设,让每件承载文化底蕴的作品具有时代生命力。”

  理想与现实并不孤立,一旦找到契合点,便有了联系。顾少波对此深有感触,“就像非遗要传承好,一定要与现代市场接轨。比如积极引导非遗传承人多与年轻人交流,汲取年轻人的新理念、新思维。”

  绍兴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许金辉受访时谈及,为突破“师傅带徒弟”的单一传承形式,当地政府还会邀请社会创意人等对本地老手艺人进行定期培训,以此了解社会需求。

  “我们希望老师傅在传承手艺的基础上,更多关注民众喜爱度和参与度,设计与市场匹配的文化产品。就如绍兴铜雕,已经从以往铜像制造,到如今开发一些小朋友喜欢的挂件、摆件、玩件,让非遗更贴近老百姓生活。”许金辉说道。

现场观摩人员 项菁 摄
现场观摩人员 项菁 摄

  让非遗成为桥梁

  “两岸血脉相连、文化相通,绍台两地的非遗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与独特魅力的展现。”在杨竣森看来,“非遗是绍台之间文化交流和互动的桥梁”。

  为搭建绍台两岸交流的桥梁,以“两岸匠心话传承”为主题的2021绍台非遗(手工艺)文化交流活动日前举行,双方展示了各自非遗文化,也探讨了两岸非遗创新化、产业化和品牌化的发展空间。

  “沥粉的粗细要均匀……”现场,大陆漆艺家一边创作一边讲解,不一会儿便让花雕有了生机。台湾漆艺家则通过视频展示了现代化的漆艺生态园区。

  “绍兴有丰富的非遗项目,台湾创意理念十分精彩。”许金辉说,两者通过积极的互联互通,一定能创造出更精彩的作品,推动非遗文化永续流传。

  杨竣森表示,两岸艺术家的想法各有不同,通过相互交流碰撞,可以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把老手艺发扬光大。(完)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