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琼海—正文 分享
【万泉河水清又清】最美风景是文明
2021年04月20日 16:32  来源:海南日报 

琼海志愿者在嘉积镇山叶社区﹄七彩小屋﹃与孩子们互动。资料图

琼海志愿者义务理发暖人心。资料图

人们在琼海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留影。

琼海塔洋镇聚奎塔。资料图

人们在琼海市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里奔跑,尽享运动快乐。

琼海留客村风光旖旎。

  文\海南日报记者 袁宇

  当第一缕晨曦穿透万泉河上的薄雾,琼海又迎来一个温馨的清晨。

  万泉河边不远处的登仙岭社区里,社区居民一起把社区书画长廊打扫得干干净净;嘉积镇山叶社区叶园文化广场上,小孩子撒欢奔跑,老人们晨练悠然,温馨和谐;北仍村曲径通幽,环境整洁,村中咖啡厅里醇醇的咖啡香,助村民开启一天的美好生活……

  温馨、和谐与文明,早已融入琼海人的日常生活,并化为人们内心的一种自觉力量,演绎为一座城市的行动,最后升华为人人参与、人人奉献的城市精神。

  历史悠久的文明之城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精神之光。翻开琼海历史,处处可见文明的光影。

  古时,琼海人便对当时代表先进与文明的儒学心生向往。据《琼海县志》记载,宋代,琼海地区大办学校教育子弟,至清末已有18所社学,学生入学读书免纳学费。新中国成立前,琼海地区已有163所私塾,教育蔚然成风。琼海最著名的学校——嘉积中学创立于1917年,曾一度是海南岛上唯一的省立中学,是当时海南的最高学府。

  大批学校不仅为琼海培育人才,也为琼海社会种下了文明的种子。上世纪20年代,琼海人卢鸿慈、许帮鸿、符传范等在琼海创办进步刊物《良心》月刊、《琼崖东路半月刊》等,宣传新思想、新文化,进一步促进了人们的觉醒。琼海也因此成为琼崖革命先驱和卓越人物诞生和成长的红色摇篮。

  如今,红色基因依旧植根于琼海人的灵魂深处。走进琼海,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红色文化元素随处可见,《万泉河水清又清》等经典红色歌曲在市区大街小巷传唱,红色娘子军的故事留下了满满的正能量。

  琼海市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陈锦爱认为,以红色娘子军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是琼海的名片,琼海人一直铭记红色娘子军精神,红色文化贯穿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在琼海市椰子寨村,老党员符绍文与其他一些村民每周积极参与河道巡查志愿活动,清理河道垃圾。他常常对村民宣讲“革命老村要做榜样”。在符绍文等积极分子带动下,椰子寨村人居环境越来越好,乱倒垃圾、乱吐槟榔汁等不文明行为逐渐消失。

  琼海历史悠久,相传4000多年前这里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漫长的历史,为琼海留下丰富灿烂的文化,成为琼海打造文明城市的重要载体。

  塔洋镇挖掘聚奎塔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万泉镇挖掘万泉河的文化底蕴和资源,博鳌镇挖掘青砖、雕梁、脊带和翘头等最典型的琼海民居文化要素……近年来,琼海市充分挖掘全市12个镇的文化资源,在保留村镇原始风貌的同时,将文化传承保护与产业发展结合,打造传承本地文化、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文明村镇,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2017年11月14日,中央文明委公布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琼海市榜上有名,并保持这一荣誉至今。

  文明生态之花别样红

  文明生态之花,在琼海别样红。早在2014年10月,琼海便成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竹竿老人”魏文贤十年义务拯救100多名落水者,村民蔡开新用生命保一方平安,“三好媳妇”吴淑妹几十年来如一日照顾公婆……这样的道德模范在琼海数不胜数。

  其实,在琼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初,城市里还遗留着3.4万平方米的猪舍,不少城中村和社区还使用旱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较为突出。琼海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城市生态重塑的重要路径,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产业强、城乡美、百姓富、社会和”的新发展目标。

  在创建过程中,琼海市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卫生、食品安全、交通出行等方面的问题,从清理卫生死角、疏导城市交通等老百姓的身边事做起。

  错乱的地下排污管道系统被改造,违建铁皮棚被拆除,乱插乱搭的电缆电线被理顺,垃圾成堆的卫生死角被清理……琼海城市市容市貌大幅改观的同时,一批接一批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上马,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下沉,琼海渐渐走出一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子。

  在琼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改变最大的仍然是人。

  在阳江镇龙山村,300多名村民自发建立“爱心群”,一年捐款近10万元,全部用于帮助村里困难村民。

  在石壁镇芳前石村,村民们主动拆掉破旧的猪圈鸡舍,积极投资投劳,把村庄建设得像公园一样,并刻下族训——“百年大树,毁于人为,告诫子孙,保护生态,保住自己的生存空间”。

  在潭门镇,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品尝鲜美海鲜,商家以诚信经营为原则。“我们在家门口创业,不能只做一锤子买卖。诚信经商,能带来大量回头客。”海鲜店老板郑在喜说。

  文明琼海,吸引游客接踵而来,让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琼海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经济指标保持稳中向好,城镇居民收入一年比一年多。

  物质上的不断丰富,也让群众格外珍惜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成为美好生态和文明生活的受益者、倡导者、示范者。

  新时代的琼海“创文”启示

  如今,在嘉积镇山叶社区叶园文化广场上,小孩子撒欢奔跑,老人们悠然下棋,画面温馨和谐。很多人已不记得,这里曾是垃圾堆高过人头的废品收购站。

  这样显著的变化是琼海老街区变化的一个缩影。曾经藏污纳垢、管理混乱的老街道,如今干净整洁、十分繁华。昔日城中村里“一文不值”的门面,如今获得了高额租金。由老百姓获得感支撑的繁荣,如同嘉积镇古老的新民街上那厚实齐整的石板路,让琼海人走得舒坦、心里踏实。

  三年磨一剑,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是琼海建设海南东部中心城市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琼海的社会管理事业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在于群众感受幸福的温度。琼海市委书记何琼妹说,琼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群众,直接体现在为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发展环境上。

  这集中体现在琼海1710平方公里的“大花园”里,让老百姓拥有了切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和城市价值的提升。这也深刻昭示,唯有依靠广大群众,社会治理行动才能获得人心和力量。

  相关统计显示,社会资本一直非常积极活跃地流入琼海。很多外地旅游企业纷纷到琼海投资,项目涉及农业公园、湿地公园、旅游金融等领域,将产业与文明相融合,并且由量变到质变,助力琼海脱胎换骨。

  琼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也是新时代、新形势下谋求更高发展的自我加压。截至目前,琼海累计已创建文明生态村2470个,覆盖率93.8%,全市建成全国文明村镇6个、省级文明村镇14个,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的生动样本。“十四五”时期,琼海将继续通过美丽乡村的打造,加快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对美好新生活的追求,正不断沿着琼海的田园阡陌播散开来。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