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频—正文 分享
北京发现西周成规模夯土建筑基址:可见至少四层人类活动面
2021年04月02日 10: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解说】可见至少四层人类活动面的夯土建筑基址、三千年前的植物种子……4月1日,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首次在城内发现结构清晰、内涵丰富的成规模夯土建筑基址。

  记者在现场看到,建筑基址表面对各类发现进行了清晰标注。该基址可见至少四层人类活动面,墙体也可见修补痕迹。可知该基址历经至少四次废弃、再利用行为。

  【同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遗址考古现场负责人 王晶

  可以看到它是一层一层水平夯筑的,夯筑之间还会有一些版筑的现象,这层之上就是第一次这个人在上面进行活动,然后在上面进行建筑的这样一个面,在这个面上其实就看到了我们现在保存非常好的这样一处墙体,然后等于是最开始的墙是起建在这一层的,在之后有人来在这一层上面是进行铺垫,铺垫之后再在上面进行活动,形成了地面三这个踩踏面。

  【解说】琉璃河遗址是西周时期燕国的都城和始封地。距今逾三千年历史,是目前北京地区可追溯到的最早的城市文明源头。

  【解说】据介绍,本次新发现的夯土建筑基址等级较高,符合西周早期诸侯国的等级地位,不但印证了文献中关于“周初封燕”的史实,更为研究早期国家治理水平和等级制度提供了新的材料。

  【同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遗址考古现场负责人 王晶

  最重要的发现确实是首次在城内发现了夯土层次明确的,然后夯筑结构质量非常好的成规模的夯土建筑基址,也就是古人的房子。其实对我们下一步研究西周时期的建筑的形制,包括城内的遗存分布,城内的空间结构,都有重要意义。

  【解说】此外,在琉璃河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还出土、采集了青铜环首刀、玉玦及石器、骨器、陶器等遗物数百件。同时,考古队利用科技考古手段,对发掘出土的自然遗物开展了植物考古分析,揭秘了西周人的“食谱”。

  【同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遗址考古现场负责人 王晶

  这个种子我们现在看其实最多的还是说以黍和粟为主,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小米和黄米,还伴随着一些比如大豆这样豆科的植物。这些其实是有助于让我们了解到西周时期琉璃河先民的食谱,也就是他们平时吃什么。现在咱们看这个成果现在是阶段性的成果,让我们知道他们还是以吃小米黄米,粟黍为主,整体还是采用北方旱作农业的这样的一个生产生活方式。

  【解说】近日,《琉璃河遗址保护规划(2020-2035年)》正式发布。北京市文物局考古处处长郭京宁介绍,琉璃河遗址将按照规划进一步制定考古计划。同时,琉璃河遗址公园的规划工作也正在推进之中。

  【同期】北京市文物局考古处处长 郭京宁

  根据这个规划,我们把琉璃河遗址的保护面积进行了调整,原保护面积是7点多公顷,那么现在保护到11点多公顷,就是根据我们考古调查的发现,这个区域都是有地下遗存的。我们下一步接下来的主要工作有制定考古的工作计划,详细了解遗址的内涵和分布情况。我们对遗址公园有一些规划上的设想,包括今后的保护,今后的展示,遗址内涵的挖掘,这个工作我们现在正在推进之中。

  记者 王世博 北京报道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