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点滴真情铸“大爱” 志愿花开香满城
2019年05月29日 17:37  来源:海口日报
路庆会老人作为交通志愿者指挥车辆行人安全通行。记者苏弼坤 摄
路庆会老人作为交通志愿者指挥车辆行人安全通行。记者苏弼坤 摄
志愿者在火山口地质公园向市民游客宣讲环保知识。记者苏弼坤 摄

  顶着炎炎烈日在拥堵路口耐心疏导、为孤寡老人带去陪伴和温暖、为残障人士送去鼓舞和希望……在海口,有26万名“红马甲”“蓝马甲”,他们有着鲜明的标识和“色彩”,活跃在敬老院、学校、社区和医院,穿梭在街头巷尾。虽然年龄、职业、经历不同,但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近年来,海口志愿者勇挑重担、争作贡献,谱写出一曲曲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青春之歌。他们把爱播洒到椰城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一道道流动的风景。

  志愿服务+环保 带动公益有爱有趣

  白沙门公园后门,一片绿色的椰林中隐藏着一间“魔法”小屋,在这里“垃圾分类”“变废为宝”都变得好玩又有趣,这里就是白沙门环保教育站。

  白沙门环保教育站流传着一个非常有趣的“顺口溜”——他们自编自创的“环保十指口诀”。在垃圾分类指导区,志愿者通过“环保十指口诀”,教居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张开双手,从左手的小拇指开始,一直到右手的小拇指,每个手指一个字:‘瓶(塑料瓶)、瓶(玻璃瓶)、罐(铝罐)、罐(铁罐)、纸(纸类、纸容器)、电(电池、日光灯管)、1(衣物)、3(3C产品)、5(五金制品)、7(其他)’。”志愿者每解释完一条就缩回一根手指头,十指口诀说完,两只手正好握成两只拳头。这口诀在宣传垃圾分类时,方便市民进行记忆,分类分不清楚的时候,伸伸手指就能想起来。

  “环保带动公益,把有意思的事情变得有温度、有意义。”共青团美兰区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白沙门环保教育站将环保与公益相结合,通过变卖可回收资源或将回收的可用物资直接捐赠给有需要的人群,让简单的“丢弃”变成善举,也使得环保成为可以“循环”的行为。

  环保站的资源回收区域,一方面接收市民游客和学校送来的垃圾,另一方面将收到的垃圾进行仔细分类。每一类垃圾的性质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志愿者们将不同种类的垃圾挑出来,垃圾在环保站经过分类、压缩、打包后卖到废品回收站,所得来的资金除了用于环保站的日常开支外,另一部分送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或者帮扶贫困学生。经统计,2018年,白沙门环保教育站分类回收报纸、纸皮、书纸、塑料、铁、铝、铜等7643.2斤合计5160元,瓶子、铁铝盒、健力宝瓶等29127个合计2009.95元,加上其它回收物1266.05元,全年环保资源回收所得总金额共8436元,支付贫困学生助学补助金6600元,捐给海口市福利院1836元。

  志愿服务+交通 护航道路交通安全

  “红灯亮了,不能走了,请您退回停车线内等候,谢谢……”这些暖心的话语出自协助指挥交通的志愿者之口。每天,在海口各个主要交通路口,都有不少志愿者协助交警疏导交通。哪怕刮风下雨,他们也会坚守岗位,有条不紊地引导市民文明通行。

  5月25日下午,海口下起大雨。在市区各个主要交通路口,志愿者们身穿雨衣,头戴帽子,拿着文明交通旗帜,站在雨中引导市民文明通行。“下雨了路况更不好,我们更要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劝导市民文明驾驶,平安回家。”年近70的志愿者路庆会,几乎每天早晚高峰期都会准时出现在海府一横路与海府路的交叉路口疏导交通。他执勤的路口交通情况复杂,人流量和车流量比较大,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经常出现行人和车辆抢行的情况,每当这时,他会立即吹响哨子上前劝说,制止不文明交通行为。

  “不迟到、不早退、不脱岗是我的工作原则。当兵出身使我愿意在困难的地方帮助别人,大家能安安全全通过我的交通指挥岗是我最开心的事。”路庆会说,不仅自己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身边的不少朋友也都抽空一起做志愿服务,看着海口一点点地变化,心里很高兴。

  “虽然淋了些雨,但很值得。风雨中的海口更需要志愿者的服务,我们必须风雨无阻。”路庆会表示,他们不仅会在台风中坚守岗位,还将做好台风过后恢复街道整洁的工作。

  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就难以持续。海口志愿者作为政府与民间的第三方力量,成为两者的“桥梁”和“润滑剂”,在指挥交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海口常态化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交警+志愿者”工作机制,日均发动800余名志愿者参与交通劝导活动,引导市民自觉遵守交通秩序,养成文明出行的习惯,充分展现了海口志愿者的风采。

白沙门环保教育站的义工在白沙门公园清理垃圾并举牌宣传爱护环境。记者苏弼坤 摄

  志愿服务+助残 促进残障人士就业

  在海府一横路上有一条特殊的街巷,它拥有一个崭新身份——美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助残扶困基地。该基地对接爱心企业打造社区便民服务小店,采取“家属+残疾人+爱心平台”的方式,解决残疾人单独无法创业就业的困境,让其在亲属的协助下就近就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同类别的残疾人其特点不同,需求不同。为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创业、就业,依托助残扶困基地的区位优势和平台作用,省残联、省残疾人基金会大力开展培训,提升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针对不同人群的情况优选创业项目,为他们量身打造适合的就业岗位;举办大型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为残疾人就业创业牵线搭桥。

  该基地为视力障碍者定制养生按摩岗位,孵化出一家以专门解决盲人就业为主的养生馆,给传统盲人按摩店面进行整体升级,配备4名残疾人的家属作为协助。王小佳,27岁时因生病导致双目失明。经家人介绍,王小佳参加了省残联组织的盲人按摩培训班,经过为期3个月的培训后,掌握了按摩的技巧、中医基础学等专业性知识。培训结束后,他便到养生馆工作。“我的眼睛虽然看不见,但我可以用双手和双耳去触摸和聆听世界。”王小佳表示,他曾经抱怨命运的不公,感慨过自己的不幸,但现在,他觉得自己是幸运的,重新走上就业岗位让他再一次恢复了自信。据统计,助残扶困基地先后培训残疾人共计3000多人次,辐射带动近500名残友就业创业,吸纳在岗残疾人及残疾人亲属105名。

  为提高海口农村残疾人的实用技能,更好地改善他们生活状况,美兰区举办了2018年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班吸引了辖区64名残疾人踊跃参加。同时,组织人员对全区农村残疾人个体从业和发展生产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选出符合条件的给予扶持。2018年共对12名残疾人进行生产扶持,市区残联共发放生产扶持资金6万元。

  志愿服务+湿地 共同守护海口之“肾”

  湿地是地球之“肾”,也是海口之“肾”。海口湿地资源颇为丰富,堪称“湿地博物馆”,一直以来,海口都在精心呵护着自己的“肾”。目前,海口拥有多个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已经成为城市最宝贵的生态氧吧和休憩场所,为市民游客提供了生态优美、风景怡人的休闲场所。

  劝阻不文明行为、守护湿地生态环境、向市民宣讲湿地保护知识……近年来,海口市湿地保护志愿服务活动一直没有停歇,并且越发地常态化和专业化。志愿者们穿梭在每个湿地公园、河边、湖畔,为市民游客讲解湿地保护的相关知识,守护着湿地的每一抹绿色。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保护湿地,海口一直在行动,志愿者的队伍也一直在壮大。秀英区“湿地·生命流动博物馆”宣传志愿服务活动、龙华区“追鹭”环保志愿服务活动、海口市青少年湿地保护宣传教育讲座进校园活动……2018年以来,海口开展湿地保护主题的各类公益活动百余场。“我从2017年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参加湿地保护活动做公益的同时可以学到很多湿地知识。”海南大学志愿者王明是经常参加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等湿地保护活动,向市民游客宣讲湿地保护的相关知识,劝导不文明行为。

  “保护湿地是个系统工程,对城市发展起到全方位的促进作用。”共青团海口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志愿服务宣传湿地和保护湿地,让市民群众了解湿地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能够积极推动海口湿地保护工作,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吴祝好)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