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2018年04月18日 07:50  来源:海南日报
海南省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品牌,助推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图为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什寒村村民蒋吉香拿着自家加工和销售的工艺品开心不已。袁才摄
海南省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品牌,助推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图为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什寒村村民蒋吉香拿着自家加工和销售的工艺品开心不已。袁才摄

奋进三十年 蝶变创辉煌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高度关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30年来,各族同胞砥砺奋进、风雨同舟、步履铿锵,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迎来崭新篇章。

  30年前,一个个百业待兴的小县城;30年后,一个个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之城。回望30年,海南省2017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达1556.01亿元,比1987年增长112.66倍;地方财政收入244.79亿元,比1987年增长277.17倍;固定投资总额1751.13亿元,比1987年增长426.1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8420元,比1987年增长18.01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994.2元,比1987年增长31.07倍。我省民族地区经济实力跨越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分享到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惠,各族人民正昂首阔步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满怀信心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出入更便捷了,生活更舒适了,在家门口也可以向全国各地销售土特产了——这是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百姓的共同感受。

  30年来,我省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先后组织实施一大批交通、水利、电力、能源、通讯等重点工程,建成一大批支撑民族地区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民族地区长远发展增添了后劲,夯实了基础。

  发展经济,交通先行。环岛高铁全线贯通,三亚绕城高速公路、中线高速公路海口至琼中段建成通车,琼中至乐东高速公路即将通车,白沙快速出口路、五指山至保亭至海棠湾高速公路动工开建,田字型高速公路列入国家公路网规划,全省将很快实现“县县通高速”;2015-2016年,投资4.28亿元,硬化民族村庄道路660.5公里,实现民族村庄道路硬板化“村村通”,在全国率先完成民族地区农村道路“最后一公里”工程建设。一条条水泥路不断向广大黎村苗寨延伸,百姓告别了“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尘”的历史。

  电力保障方面,昌江核电一号机组、东方电厂扩建工程、儋州峨蔓风电场二期、东方四更发电场、东方高排发电场已建成投产,华能东方电厂、乐东西南电厂相继投产运营,琼中抽水蓄能电站、国电海南西南部电厂陆续开工建设,电网主网架建设基本完成,扭转了电力长期短缺的局面。建成东方1-1气田二期、乐东气田,铺设了三亚-东方-洋浦-海口天然气管道,城市天然气管网不断完善。

  水利方面,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强化,红岭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建成,大广坝二期水利枢纽竣工投产,扩建三亚大隆水库、琼中红岭水库、陵水小妹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逐步改善;建成了五指山、白沙和保亭等市县河段防洪工程。

  通讯方面,城市和行政村光纤宽带网络覆盖率分别达到89.2%、71.0%,4G覆盖率分别达到99.1%、84.7%,固定宽带网络接入速率跃升全国中上水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什寒村,坐落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这里森林茂密,溪流缠绕,村庄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有着“天上什寒”的美誉,犹如世外桃源。这个曾经“养在深闺”的偏远贫困村,如今蜕变成了“最美中国乡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历史古村”和“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30年来,民族地区创新建设思路,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步伐,完善吃住行玩游购娱一体化产业链,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成为民族地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成功举办国际海洋旅游博览会、海上丝路国际健康产业高峰论坛、国际旅游岛邮轮游艇产业发展大会、环岛公路自行车赛、大帆船赛、中华龙舟大赛、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等大型赛事节庆活动。

  不断加大旅游景区建设步伐。民族地区共建成22家高质量、高标准的景区。陵水清水湾、香水湾、土福湾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黎安风情小镇、槟榔河乡村文化旅游区、台湾民俗文化风情镇加快推进。

  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品牌,助推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响应国家民委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8年共投入资金7.05亿元,建设6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改造少数民族特色民居3947户,其中14个特色村寨被国家民委列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村寨已成为当地民俗旅游、风景观光必到之处。

  民族团结进步和法制建设全面提升

  近年来,我省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充分利用“三月三”“嬉水节”“香蕉节”“古尔邦节”、文艺会演、运动会等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平台,全方位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民族知识、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每年开展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集中反映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突出成绩,增进民族文化认知、认同,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我省各条战线上大量涌现民族团结优秀事迹,一批富有感召力的民族团结榜样模范和杰出代表受到表彰。建省以来,我省72个单位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70人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国务院的表彰。

  凝聚各方力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推动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军(警)营。2012年以来我省10家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2006年以来我省5家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示范典型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扩大,有力发挥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榜样和示范引领积极作用。

  持续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加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配套法规建设进程。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省人大通过《海南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海南省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规定》《海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条例》等法律法规,并分别于2005年和2015年对《海南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进行了两次修改。政策法规的建立健全,为我省民族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

  30年来,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文化事业取得新进展、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

  ——民族教育全面均衡发展。省委、省政府把民族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上,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民族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截至2017年底,我省民族地区共有幼儿园544所、小学484所、普通中学177所、思源学校24所、中等教育学校14所、高等教育学校4所,基本实现教育体系全覆盖。

  ——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发展。民族地区建成图书馆9个、文化馆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92个、村级文化室1025个。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基本建成。我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33项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鹿回头》《达达瑟》《黎族故事》《黎族家园》等歌舞剧在历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均获得会演最高奖项。

  ——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民族地区持续推进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年人实现了应保尽保。从2005年起,连年持续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标准,新农保领取待遇人员基础养老金远高于国家现定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居全国前列。80岁以上老人津贴制度实现全省覆盖,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海南大部分民族市县处于全省的生态核心区,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到处都是“绿水青山”。民族地区各级政府紧紧围绕生态省建设的目标,突出对生态核心区的保护,加大环境保护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力度,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投入机制,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2012年,将五指山、保亭、琼中、白沙等中部民族市县的全部辖区划分为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生态功能区,占全省陆地面积的20.12%,并取消了中部生态核心区4市县的GDP考核,增加了特色优势产业增收的指标权重。2012年起开展的绿化宝岛大行动,民族地区共造林绿化39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1.3%,比全省高9.2个百分点。民族地区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为90%,空气质量总体优良,继续保持国家一级水平。

  本版撰文/刘百慕 刘杰

编辑:叶霖嘉
相关阅读
本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