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
迟福林:痴心热土30载初心不改海南梦
2018年04月02日 15:05  来源:中新网海南
迟福林参与了海南多个发展规划的研究制订,在不同阶段为海南提出了不少创造性的概念和发展思路。
迟福林参与了海南多个发展规划的研究制订,在不同阶段为海南提出了不少创造性的概念和发展思路。

  题:迟福林:痴心热土三十载 初心不改海南梦

  “我最近写了一本书,叫《我的海南梦:痴心热土三十载》。”海南建省办特区30周年前夕,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告诉记者,回想起这30年,很多情景历历在目。

  见证海南岛三十年

  时间回到1987年12月,距离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尚有五个多月,36岁的迟福林从北京调任海南,参与海南省的筹建。此前,他在中央工作,到海南后担任了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和省政府体制改革办公室的主要负责人。

  那个时候,海南即将建省办特区是一个爆炸性消息,随之而来的就是足以载入史册的一个社会事件——十万人才闯海南。“海南热”催促一批追求梦想的年轻人一路南下,跨过琼州海峡登上琼岛。

  迟福林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闯海人”,但却清醒地以一个外来者的眼光看到了海南岛最初的模样:“刚下飞机看到的就是一片破败,一个红绿灯都没有,街上小三轮车那么多。”

  然而,迟福林也看到了当时每个人洋溢出的闯海热情,“在三角池很多闯海人铺报纸躺在地上,弄两块砖头支个炉子煮面条……条件特别艰苦,但大家朗诵诗歌,念报聊天,那股劲头真的很足。”

  当年的海南,从上到下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发展,思考最多的就是未来。迟福林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讨论海南“大开放”方针,做“特别关税区”研究时,和同事深夜加完班满街找大排档的情景,“1988年海南满街找不到宵夜,只有泰华宾馆门口才有个大排档。那时候天气很热,条件很艰苦,在办公室里大家穿着大短裤,摇着扇子,满身大汗,探讨着海南的发展大计。经常汗水将稿纸打湿,但是大家仍然热情高涨、干劲十足。”

  30年来,迟福林一直是海南建设发展重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参与了海南多个发展规划的研究制订,在不同阶段为海南提出了不少创造性的概念和发展思路,比如“特别关税区”、“自由贸易区”、“海南国际旅游岛”。

  1991年,迟福林参与创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历任常务副院长、执行院长、院长。如今,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已经成为我国知名的改革智库,也是推动海南改革发展的重要智库。

  开放是海南内在活力

  经过30年的发展,在迟福林眼里,海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首先,基础设施大大改善。”迟福林回忆,海南建省初期,从海口到三亚行程至少要5个小时,中间还要停一站。如今环岛高速、环岛高铁,海口到三亚最短仅需1.5小时。

  “其次,经济发展明显进步。”他介绍,30年间海南经济总量增长了将近77.9倍,人均GDP增长了52.4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27.7倍的增长。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

  “再者,海南生态没有被破坏。”他说,如今海南森林覆盖率62%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南今天不但有了发展的势头,而且绿色成为主题。绿色发展是海南的最大本钱。”

  “这些成就得益于什么?根本上得益于改革开放。”迟福林分析三点。

  第一,海南属于岛屿经济体,开放是内在的活力。“海南在建省办特区之前是一个封闭半封闭的岛屿,建省办特区的目的就是要打开大门,在开放的背景下加速发展。”

  第二,海南的发展要靠市场活力。迟福林说,海南最早在全国取消基本生产资料价格,率先开展粮食价格改革,放开粮食市场;海南开始实行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结构。“市场的活力有了,岛屿经济才有发展的动力。”

  第三,要使各方面的体制适应市场化改革的要求,海南最早搞了“小政府、大社会”改革,并探索实行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改革。

  “从海南三十年的历史看,海南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海南的今天。”迟福林说,未来海南的发展,如果没有更大的开放,没有更大程度的改革,就难以创造更好的明天。

  “如果未来海南再用30年的时间,建设一个高度国际化、现代化、美丽的宝岛,根本的推动力还是要尽快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他说。

  海南产业发展从长计议

  海南建省30年,迟福林目睹了很多事情,既有势如破竹的高速发展,也有经济的大起大落,回顾并展望未来,他希望海南产业发展一定要从长计议。

  “90年代初,各方面对海南寄予很大期望,短期资本一下进来几百亿资金,可是结果带来了什么呢?农业占比超过50%,服务业都是传统服务业,炒房炒地火热。”迟福林说,房地产虽是拉动海南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但很容易形成产业依赖。

  他指出,海南要摆正房地产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通过产业变革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使得地方财政主要依靠产业,尤其依靠现代服务业发展来形成新的财政税收来源。

  “我希望来海南投资的投资者,不要着眼在海南炒房地产、赚快钱,而应该在海南中长期产业变革中寻求发展机会。”迟福林如是说。

  打造“国际旅游岛”升级版

  迟福林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构想的研究者、见证人。在他看来,这是海南试图从产业开放来取得突破发展的一个选择。在迟福林眼中,国际旅游岛建设已经在几个方面取得进展:全域旅游重要条件形成;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重点发展产业明确;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的共识得以形成。

  “但同时要看到,国际旅游岛发展是有局限性的。”他指出,一方面是体制上有局限,某些具体政策难以落地。另一方面,要把着重点放在更大区域开放和产业开放融合上寻求出路。

  “海南未来发展,需要以更大开放来办最大的特区,以区域开放带动产业开放,以两者的互相融合形成海南发展的后发优势。”

  迟福林心中的国际旅游岛升级版,是要把区域开放和产业开放相结合,找出一条新路子,“我相信在海南建省办特区30周年之际,从整个中国开放大格局出发,国家会支持海南在区域开放方面有更大举措。”

  海南未来仍在“特”字

  当前,有一种声音认为海南“特区不特”。迟福林认为,特区重拾“特”字,需要三个方面:第一,开放方面要“特”起来,岛屿经济体才能“活”起来,发展才能快起来。第二,市场化改革要“特”起来,要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第三,行政体制要“特”起来,或可采取扁平化的管理方式,把过去建省那种改革的劲头发挥出来。

  他说,海南“特”起来,要努力实现四大目标:中国扩大开放先行区、改革创新试验区、泛南海经济合作先导区和绿色发展引领区。

  从36岁上岛,迟福林怀揣的“海南梦”已整整30年。他告诉记者,“海南梦”还要一直做下去。实现这个梦,需要更大的开放和更大的改革,不仅海南自己发展快起来,而且要在国家开放大格局中,真正扮演重要的角色。

  “希望未来三十年,海南能成为高度国际化、高度现代化、绿色美丽的宝岛。”(作者:王子谦)

编辑:陈少婷
相关阅读
本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