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
文昌乡贤邢福浩:建书屋发奖学金 为村里娃点亮学习梦
2018年03月28日 09:30  来源:南国都市报
邢福浩
邢福浩
邢福浩被授予“书香之家”

  当人们都在奔向城市时,邢福浩却选择了乡村。2004年退休后的邢福浩,从海口搬回了文昌东阁镇美柳村。彼时,常年无人居住的祖屋杂草已齐腰。谁也没想到,他把祖屋改造成了一间书屋,供村里的孩子读书玩耍。为活跃乡村文化氛围,他甚至自掏腰包为村民修筑活动场地、设立奖学金资助村里读书娃。

  老伴儿刘妚姑曾经很不理解,“这些钱都是年轻时一滴滴汗水换来的,拿钱不当钱吗?”这话被邢福浩斥为“没文化的想法!”

  初中毕业的邢福浩,想把这些事情做下去,让乡村也能闻见书香。

  信念

  搬运工培养出3个大学生 退休返乡祖屋改书屋

  开着车,邢福浩在美柳村的小路上颠簸着。这位74岁的老人,打算连夜回海口。“身体扛得住”,他总是提起,自己是干体力活出身。

  50多年前的农村,读书深造是少数人的幸运,邢福浩没有这份运气。1964年,松涛水库复工,初中毕业的邢福浩被介绍过去,当一名搬运工。

  “当时很羡慕技术人员,他们不用干这种危险的工作。”邢福浩还记得,自己一次推车下山的途中,车斗里沉重的泥土借着惯性,带着他往山下冲去,几乎无法控制,“只好赶紧松手。”车子瞬间摔下悬崖,邢福浩保住了命,可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继续。1970年,他来到海口,在长堤路码头搬运大米。一袋大米有202斤,他整整扛了5年。

  “我的文化水平不够,吃了没文化的亏。可我的儿子不能这样。”那时的邢福浩,第一次认真思考如何培养下一代。

  一天下午,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溜进了厨房。刚收工回家的邢福浩坐在一旁无力驱赶,他看见母鸡跳上灶台,小鸡也学着跳上灶台。他突然有所领悟。从那天起,邢福浩有事没事总拿着一本书,在孩子面前看。孩子会好奇地凑上去。慢慢地,邢福浩把读书培养成孩子的一种习惯。在这种习惯的驱使下,搬运工出身的邢福浩,培养出了三个大学生。

  2004年,退休后的邢福浩回到美柳村。听说村里没有几个大学生,考上文昌中学的孩子更是寥寥无几,他想做点事情。他要把自己教育子女的方式推广至村里。于是,他将破败不堪的祖屋修成了一间乡村书屋。

  承诺

  村里娃考上文昌中学有奖 为乡村立起文化灯塔

  邢福浩将书屋取名为“百合斋”,这里不仅拥有上万册图书,还有乒乓球台等文体设施。

  书屋建好后,年幼的孙子们没空回来,村里的孩子们络绎不绝。

  一到下午,就会有十多位小朋友叽叽喳喳出现在家里,这一度让老伴儿刘妚姑十分头疼,“有些大孩子霸占着乒乓球台和图书,互相之间经常发生打闹。”她几次想把孩子们赶出去,都被邢福浩拦了下来。

  自家孩子和别家孩子,只要能够在这里学到知识,建设书屋的目的就算达到了。抱着这个念头,邢福浩把孩子们领到一旁,逐字逐句教授《弟子规》。“父亲是老革命,没给我留下什么东西,只留下了八个字,‘日行三省,夜惕四知’。”尊重道德,学习《弟子规》,成为进入“百合斋”的门槛。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邢福浩把祖屋布置成了教室的模样,更醒目的是,邢福浩在墙上写下了一句承诺:凡是美柳籍在美柳、宝芳小学读书考上文中者,奖励2000元。

  小小的村子沸腾了——老邢自己花钱建书屋,还要花钱奖励孩子读书。面对议论,邢福浩一笑了之。

  农村小学考上名校不容易。2008年,村里的小姑娘邢红英考上了文昌中学。那年夏天,邢福浩拉起横幅,办起了奖学金发放仪式。“百合斋”成了邢红英放学之后的固定去处。

  “如果2000元,能够给孩子们以精神上的激励,就不止是2000元的价值。”从那时起,陆续有村里孩子领取奖学金,邢福浩的承诺还在继续。

  爱心

  大病后出资修文体场所 扶贫济困不理闲言

  眼见老邢整天扎在书屋里,积蓄一天比一天少,老伴儿刘妚姑不乐意了,“说了不知道多少次,让他别建书屋、别发奖学金,不要到处花钱搞公益,把钱留起来。”刘妚姑的话被打断了,“没文化的想法!”邢福浩说。

  三年前,邢福浩患上喉癌,动了手术后,嗓音变得沙哑。也是在那年,他拿出一笔钱,在村里修了一块排球场大小的场所,供妇女儿童健身活动。议论的声音传来,有人说,邢福浩建了一大块场地给女人跳舞,到底安什么心?哑着嗓子的邢福浩,只是沉默的走开,却不放弃帮助需要的人。

  前几天,村民邢怡祝家水牛生了牛崽,邢福浩特地去道喜。在邢怡祝的身上,寄托着邢福浩的理想。

  几年前,邢怡祝还是贫困户,重病的老母亲卧床十多年,年过半百的他没法外出打工,也没法成家,就连住房,都是借别人的房子。邢福浩得知后,多方协调,帮助邢怡祝建起了新房。买砖时,邢怡祝想买便宜的水泥砖,邢福浩摆了摆手:“房子要住很多年,买红砖,我来付。”

  新房建好了,邢福浩的扶贫物资也到了,他自掏腰包买回槟榔苗、鸡鸭苗,帮助邢怡祝开展生产,甚至当起了“红娘”,为邢怡祝讨回了老婆。结婚那天,邢怡祝身上的西装是邢福浩提供的,口袋里还藏着邢福浩偷偷塞进的几百元钱,“新郎官的身上总得有点钱。”再次见面,邢怡祝握着邢福浩的手连说“谢谢”,准备杀鸡做饭。邢福浩拒绝了,一声感谢,一个得到转变的人生,就是最好的回报。

  愿望

  让重教重学在乡村蔚然成风 计划成立百合斋基金会

  去年,邢福浩的儿子邢益就按照父亲的想法出资在海口开办了一间书吧。书吧的运营依邢福浩的设想而建,“人们可以免费来看书,还送免费的茶水。不管是教授、农民工,都一视同仁。”最初邢益就并不理解,“一个书吧不挣钱,怎么生存?”可邢福浩坚持不让,“要是挣钱,我就守在农村打理我的书屋。”为了能让一家人团聚,邢益就只得同意。于是,邢福浩开始在海口与文昌两地奔波,“虽然辛苦,但他知道,儿子终会“接班”。

  坐在小院里,邢福浩的心里在盘算新的东西。“还要继续往前走,国家提倡乡村振兴,我也可以做点事。”邢福浩透露,“我计划成立一个百合斋的基金会,资助村里读书的孩子,要提升乡村的文化氛围,要让大家在这里能够闻得见书香。”邢福浩说,“做基金会就是为了能够传承,能够让重教、重学的传统在乡村繁衍,培育出一个有书香、有文化的新农村。”

  这是邢福浩唯一的心愿。(南国都市报记者 贺立樊 敖坤 吴岳文 文/图)

编辑:陈少婷
相关阅读
本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