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迢迢牵牛星
    (梁)萧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
  • 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 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
  • 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
  • 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一方面蔑视晒书习俗,另一方面夸耀自己腹中才学。
  •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北门外皆卖磨喝乐。
  •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举行的仪式是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等祭品。
  •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 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许多地区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女子,可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信仰有关。
  •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
  • 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责编:叶霖嘉 陈少婷  中新网海南频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