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拳拳赤子心 逆行救桑梓
2021年04月06日 17:33  来源:海南日报

  记者 李梦瑶

  夜色阴沉,海水如墨,四周是死一般的寂静。遥望海的那边,却又分明听到故国家乡正发出痛苦的悲嚎,惹得自南洋而归的他们揪心断肠,恨不得脚下的船开得快些再快些。

  他们是谁?他们是梳着时髦大背头的青年工人,是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花季少女,是头戴礼帽、手持手杖的商贾名流,也拥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琼籍侨胞。

  1939年,日军侵琼。大批琼籍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毅然归国回乡,冒险穿过日军的海陆封锁线,或回到战火纷飞的琼岛给抗日军民送医送药,或以方向盘为武器,载着军需物资奔驰于崎岖陡峭的滇缅公路。

  明明留下来便能继续安稳度日,为何逆行?望向那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庞,会发现其实根本没有复杂的道理可讲——逆行,只不过是为了尽一份匹夫之责。

在海口青少年活动中心广场琼侨抗日纪念雕像《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张茂 摄
在海口青少年活动中心广场琼侨抗日纪念雕像《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张茂 摄

  回乡救亡保家园

  “买花救国救家乡呀!”1939年初,繁华拥挤的香港街头,14岁的琼籍少女何佩玲偷偷从学校溜出来,捧着自制的纸花一边兜售一边呼吁。这一天下来,她共募捐到港币三百二十元。

  彼时,自制纸花义卖,在香港和南洋各地并不鲜见。日军铁蹄践踏祖国大地,流寓远方的琼侨无不义愤填膺,制花义卖、戏剧义演、商店义卖……琼籍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以各种方式输财助战,一时间大批金钱和药品、医疗器械、衣服、棉被等物资被送至故国家乡,极大缓解了抗日前线物资匮乏的问题。

  但眼看国土大片沦陷、同胞惨遭戮辱,光是筹款捐物又怎够?爱国琼侨们开始着手准备回国返乡抗战事宜,于1939年1月在香港组织成立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而次月日军侵琼消息的传来,更让他们一刻也不愿再等待。

  1939年4月14日,刚刚加入共产党不过月余的18岁少女何秀英,冒着淅沥小雨直奔码头。在一波波爱国主义浪潮的影响下,这个出生海南、后随家人旅居香港的富家小姐下定决心抛弃舒适的生活,冲出家门干革命。

  “我们偷渡琼州海峡,在文昌县冯加坡海岸登陆。”何秀英在《回忆琼侨回乡服务团的战斗生活》一文中回忆,他们返琼后立即深入镇村开展宣传工作,被分派到歌剧队的她发挥特长,演街头剧,唱抗日歌曲,鼓舞了不少百姓投入抗战行列。

  就在何秀英奔波忙碌的同时,一批批来自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地的琼侨也冒险回乡,除途中牺牲的7人外,共有245人顺利返琼。为了加强回乡服务团的领导,香港、新加坡和越南的团员都主张联合行动,成立总团。

  1940年6月19日,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总团在琼山县树德乡成立,符克任总团长。总团还成立了中共特别支部,书记由符思之担任,包括何秀英在内,共有20名党员。

  以共产党员为骨干,服务团在琼岛各处宣传抗日救国,提供医疗服务,运输抗战物资。尽管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琼崖国民党顽固派处处限制和迫害服务团,甚至枪杀总团长符克,但服务团全体成员并不屈服,他们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决与制造反共摩擦的国民党顽固派斗争,同琼崖抗日军民并肩作战。

在海口青少年活动中心广场琼侨抗日纪念雕像《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张茂 摄
在海口青少年活动中心广场琼侨抗日纪念雕像《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张茂 摄

  血洒抗战生命线

  回乡服务团成员一批批抵琼,几乎同一时间,另一群琼籍侨胞也相继启程回国,只不过他们去往的是另一个目的地:从云南昆明至缅甸腊戍的“滇缅公路”。

  这是一条全长1146公里、由约20万中国人民抢修而成的临时公路,在抗战最艰难的年月里,曾是我国运输滞留在境外的数万吨军事物资及国外军援物资的唯一通道。

  “路修通了,然而当时国内掌握驾驶、维修技术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海口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王修德说,从头培训司机难解燃眉之急,为此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以下简称为南侨总会)于1939年2月发出紧急通告,号召有驾驶和机修技能的南侨回国支援抗战。

  谢川周、谢森周兄弟俩瞒着家人争相报名,不会开车的罗开瑚自掏腰包学车后报名,王文松放弃汽车公司副总工程师的高薪、率十几个同伴携全套修理器具报名回国……琼崖华侨应征报名的热情,让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忍不住感慨:“海南地方不大嘛,但参加的人数多,这说明海南华侨是对祖国最关心的,是最爱国的,是最革命的。”

  到这一年9月,逾3200名南侨机工分批回国,其中800余人是琼籍侨胞。

  这群年轻人抵达昆明后迅速接受集训,之后便开着卡车,昼夜不停地奔波在需穿越6座大山、5条大江和无数悬崖峭壁的滇缅公路上,与时常出现的塌方斗,与防不胜防的瘴疠斗,与肆虐轰炸的敌人飞机斗。

  “那时我们不仅要小心驾驶,耳朵还得灵,一听到飞机发动机的声音,就必须马上找地方隐蔽。”第九批回国的琼籍南侨机工张修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回忆,炸弹无数次在他的不远处爆炸,溅起的泥土数米高。

  重重难关,张修隆都闯了过来,但许多年轻的生命却永远留在了那里。直至抗战结束,牺牲在滇缅公路上的南侨机工有1000多人,其中琼籍南侨机工人数达400余人。

  几乎是以“‘一公里牺牲一条生命’”的代价,从1939年3月至1942年5月,南侨机工们抢运了约50万吨军火、15000余辆汽车,并运送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用血肉之躯撑起了抗战生命线。

  赤子侨心馈桑梓

  结束在滇缅公路上为时不长的运输任务后,张修隆返回侨居地新加坡过了数年,但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这位离乡多载的琼侨还是选择了回家。而何佩玲在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解散后,选择了继续留下来,在琼岛部队、党、政及群众团体等各级组织发光发热,直至海南解放。

  他们是幸运的,最终见到自己为之奋斗的家国故土迎来新生。

  他们也终将消逝。如今,参加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的琼侨们大多已不在人世;2020年10月29日,作为海南最后一位南侨机工的张修隆也与世长辞。

  历史一点点远去,祖国和人民却不会忘记。

  2013年1月,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和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两座纪念雕像在海口青少年活动中心广场落成。“再会吧,南洋。你海波绿,海云长,你是我们第二个故乡……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凝望着雕像下方篆刻着的《告别南洋》的歌词,一批又一批市民游客前来瞻仰时动情哼唱,试图感受侨胞们当年唱着这首歌毅然归国时的心境。

  2019年9月,“纪念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80周年图片雕塑展”在海口开幕,该展原本计划只办一场,不料首展后引起各界强烈反响,最终闭幕日期屡屡延长。浏览数百幅展出的历史照片,千万个爱乡琼侨的风采仿佛就在眼前,而他们的赤子情怀,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琼籍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

  祖籍海南的香港商人邢李火原捐助兴建海南大学思源学堂,泰国琼侨陈文秋为家乡文昌修建水泥路、挖凿水井,印尼琼侨李兴福持续30余年带领侨胞回海南投资兴业……回溯海南数十年来的发展变迁史,几乎每一页上都有琼侨的影子,他们将对家乡的炽热眷恋化为捐赠、投资、建言献策等各种实际行动,极大促进了海南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而如今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蓬勃展开,生活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90多万琼籍乡亲掀起回乡投资兴业潮,也正热情拥抱更开放的海南。(本报海口3月22日讯)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