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五指山红茶"带头人"郑丽娟:做好本地特色产业文章
2021年08月04日 15:44  来源:中新网海南
郑丽娟陪同海南大学植物所进行海南大叶茶种质资源考察采样。李东海 摄
郑丽娟陪同海南大学植物所进行海南大叶茶种质资源考察采样。李东海 摄

  出生于1963年的郑丽娟是归侨侨眷。1950年代初,她的外公携一家近十口人从马来西亚回到祖籍地广东。响应国家在海南垦植橡胶号召,定居海南兴隆华侨农场。她从小生活在五指山,寒暑假去外公家,“在山林中长大,我对大自然有亲切感。”这为她日后从事茶产业埋下伏笔。

  1982年,她考进中山大学哲学系。1986年毕业,到广州万宝冰箱集团从事外事接待工作。她的小家庭也安在了广州。

  上世纪90年代,乘改革开放的风气之先,海南成为民营企业的发源地。郑丽娟父母退休后开办公司,在海南岛西北部种植苦丁茶,创办“海南椰仙”品牌。

  “1999年,年龄渐长的父母希望我回来帮忙打理生意”,她说,答应从广州外企回到海南“务农”,一则为孝顺父母,承担家庭责任;二则看好海南旅游商品市场前景。“那时公司茶叶价虽不高,但供不应求”。而在上世纪80年代,海南是全国最大的红茶出口地区。“我‘懵懂’地觉得海南茶叶应该再次走出去。”

  2001年,公司在五指山水满乡租下206亩坡地,成立五指山椰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郑丽娟担任总经理。“每天有一百多人在山上劳动,用两口大锅在露天煮饭……”回忆当初开荒时的场景,郑丽娟的语气里充满豪情。

  没有因为她是女性,上苍就特别眷顾。创业中的她遇到一次又一次困难。

  因为山道曲折,沟溪丛多,她开的是一辆皮卡车。开始几年,她要撑竹筏才能上到茶园做工。在地里干了一天,有时连夜赶回海口,沿途要休息六次,才有力气将车开到家。“一次次地想放弃,又一次次鼓起勇气!”她坦言。

  2005年,强台风“达维”过境。栽下去数年的茶树被刮得所剩无几,“心痛啊”,只得重栽。

  2008年金融危机,公司资金链紧张,她卖掉在广州的房子,筹钱补充公司生产运营资金。

  郑丽娟通过多年摸索研究,利用五指山原生百年野生大叶茶为母本,采用茶叶冬控催梢技术,建立了采穗园及种苗繁育基地,成功在大田引种五指山红茶。独特的气候条件,广泛的生物多样性,形成五指山红茶“琥珀汤,奶蜜香”的特质。

  2017年以来,椰仙牌五指山黎王红有机茶在全国性茶叶评比活动中,先后获得一等奖和金奖。

  “目前,公司在五指山拥有直接经营管理的有机茶园近千亩,是当地最大的茶叶企业”,更让她欣慰的是,五指山红茶愈来愈得到茶客的认可。

  期待打造五指山“茶客厅”

  随着全岛高速公路的网络化,海南全域旅游将展开新的一页。岛屿中心的五指山处于旅游枢纽。

  “五指山红茶是公共品牌,协会有责任保护和发展好!”郑丽娟说,目前协会面临的困难是,五指山茶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如何做得科学系统,需要政府部门统筹、协调和支持。

  郑丽娟念叨着五指山“茶经”:打造五指山“茶客厅”。通过茶产业为旅游做配套,让游客在五指山游得好,买得到,住得下。

  “一天有四季”,在椰仙观光茶园,记者遇到一群住在五指山的“候鸟”。来自唐山的黄先生说,在五指山住了8年,“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天然氧吧”,他建议,“提升旅游环境,五指山是宝地,客人会来‘森呼吸’”。

  2016年1月,寒潮袭侵海南。“一晚上,漫山遍野开满了茶花,壮观得让人震惊”,已开过一轮花的茶树,第二次开花,“一刹那,我似乎解悟茶的生命密码——为了让后代留下来,开花,结果,拼尽所有!”茶树多开花,意味着当年茶叶将减产。但郑丽娟为发现这“奥秘”深深触动:茶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生生不息,正是茶树有顽强的生命力。

  目前,海南有白沙绿茶和五指山红茶两项茶类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丰富。

  郑丽娟考察过印度、土耳其等世界各地的茶产业。作为海南最大的茶叶生产民营企业,她心中有蓝图:“海南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需要跳出海南,以更广阔的视野,将茶产业与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做好海南自贸港本地特色产业的文章”。她期待地说。

  (节选自中新经纬APP稿件《五指山红茶“带头人”郑丽娟:在热带雨林中书写“茶经”》)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