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虎舞村晓
2021年01月05日 10:24  来源:海南日报
海南虎舞表演。
海南虎舞表演。

  文\海南日报记者 邱江华

  一阵密集的锣鼓声“咚咚”敲响,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瞬间热闹起来,来自四面八方的村民们聚拢在一起,吆喝着:“好戏来了!”虎舞表演,他们百看不腻,越看越有味。

  只见虎舞队队员们有的身穿旧时兵勇服装,手持各类兵器,有的扮成“老虎”,威风凛凛。锣鼓声中,他们或翻腾跳跃、或摇旗布阵,精彩绝伦的表演引得村民们连连拍掌叫好,场面颇为壮观热闹。

  年过五旬的道学村村民王统平是“虎头”,一场表演下来,他非常投入。谢幕后,王统平摘下了厚重的虎头道具,细细密密的汗珠沿着他两颊流下,他大口喘着粗气。“只要有人看,我就会一直演”,王统平说,虎舞他从小跳到大,心中的热爱丝毫未减。

  藏于深村的民间奇葩

  逢年过节,大街小巷总能看到有人舞狮、舞龙以助兴,却很少看到虎舞的。实际上,在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周边农村,存在着多支由村民自发组建而成的虎舞队,他们犹如藏于民间的一朵奇葩,在村外鲜有人知,在村内却大放光彩,村民们世代相传且引以为豪。

  关于虎舞,《古氏南迁》一书中有记载:“祖上自中原南迁,越南海而入,历尽艰辛,难险谁知?千里奔波,粮尽物耗,独有传世盛物虎头,雨淋日晒,随众翻山越岭,虎舞觅食,斗虎擂台,谁能分真假焉!”

  海南虎舞,贴着农耕历史的标签,从明代中期起由中原传入,落脚于三江镇的灵秀水土上,在民间自发的单行线上默默前行了300多年。在琼北地区,流传着“三江鼓,罗梧虎”之说,可见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虎舞名气之大,其中罗梧村为甚。

  王统平所在的道学村,也组建了一支虎舞队,称道学郡。王统平介绍,虎舞队是三江镇村民为纪念民族英雄冼夫人而组建的,同时也有为各家各户祈祷五谷丰收、人畜平安、生意兴隆、顺心顺意之意。每年“军坡”节,是虎舞演出的高峰期,届时虎舞队将环村巡演,十分热闹。

  一支虎舞队包含“老虎”、锣鼓手、吹号手、土地公、土地婆等约30人,村里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几岁稚童,男女老少皆可上阵表演。表演内容大致分为布阵、开场、单人表演、双人对打、人虎共舞等。伴着锣鼓声与号角声,只见两只黄色斑纹的“老虎”一会儿相互争斗,或凌空扑咬或就地翻腾;一会儿又友好相处,或互相舔舐或嬉戏打闹。一旁的土地公、土地婆以滑稽动作辅之秧歌舞舞步……

  有人扮虎,也有人扮打虎。一名身着黄袍、手持利剑的少女出现在虎队前,剑锋呼啸,舞得行云流水。演毕,一名手持钢叉的青年上场,将手中的武器挥舞得风生水起,犹如古代即将出征的士兵……虎舞表演场景之丰富,很多是平常所见的舞狮、舞龙所缺少的。

三江镇虎舞表演。
三江镇虎舞表演。

  八旬老人一生痴爱

  海南日报记者在三江镇采访时,所到之村,谈及虎舞,村民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如果很长时间没看虎舞表演,就感觉生活少了点什么。”可见虎舞已成为当地村庄民间自发约定而成的传统习俗代代相传,镌刻进生活里。

  至于什么时间开始学虎舞、跳了多长时间,王统平已经记不清了。“反正印象中,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劳作之余,即使手中没有道具,也要舞动练习一番,使得虎舞技艺从没间停。小孩子们也不会刻意练习,觉得好玩就跟在(虎舞)队伍后面模仿。”王统平笑着说,“年复一年,半辈子过去了,我也成了道学村虎舞队队长。”

  “罗梧村还有一位八旬左右的老人叫冯尔训,对虎舞可谓是一生痴爱。”三江镇文化站站长郑声裕感慨道,但当记者提出采访请求时,他却静默良久后轻轻地说:“可惜啊,冯老已经不在了。”

  冯尔训曾是罗梧村虎舞队的领头人,在村中享有极高的威望。而这种威信与号召力,源自他对虎舞的专业与坚守。斯人已逝,但记者从村民们的讲述中,仍感受到了冯老生前对虎舞的一腔热爱——

  冯尔训从小就与虎舞结缘,小时候看大人训练表演,他就跟着学,尽管长大后参加工作没时间参加虎舞队,但许多动作套路他都熟记在心。退休后,他放弃在城市里优渥的生活条件,返回村里居住。一辈子学舞、跳舞,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村里虎舞队的领头人。

  上世纪60年代,那时候全国大多城市动物园还没有东北虎,冯尔训为了让虎舞表演更传神,他特意去了东北虎的原产地黑龙江牡丹江市。他连续两天蹲点动物园,在没有相机的情况下,细心记下老虎的外形外貌,并仔细观察老虎的动作特点,尤其是看到几只老虎跳跃争斗时的场景,他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竟在原地模仿老虎的动作跳起来,让在一旁观看的游客颇为不解。

  回到家乡后,冯尔训赶紧召集队员,将自己学到的“老虎绝招”传授给他们。此后,不论冯尔训外出到哪个城市,进动物园看老虎成了他必不可少的安排。


  传承还需多方合力

  如今,虎舞已成为三江镇过年过节的一项群众表演节目,虎头大多由经验老道的村民制作,非常逼真。虎舞队也形成规模,有专门的服装、道具、演员,还有自己一套表演动作和规矩。2009年,海南虎舞入选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经百年,海南虎舞表演从蹒跚学步到集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融入了多少民间艺人的智慧与汗水,作为原生态的民间舞种,它只在特定的环境中偶露“峥嵘”,其表演艺术虽不尽善美,但正因为这一分“粗糙”和“原生态”,而多出几分厚重。

  不过,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双面性,与大多民间艺术一样,海南虎舞在峥嵘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三江镇虎舞队每年表演的时间集中在春节和冼夫人文化节前后,表演次数不多,且参与演出的人员获得的收入不高。

  “虎舞队成员要么外出打工谋生,要么忙农活,这就导致了人员流失严重。”王统平以道学郡虎舞队为例告诉记者,该队过去跳虎舞的队员约30人左右,而目前仅剩十几人,如果不是热爱虎舞表演,很难坚持下来。

  海南虎舞海口市级非遗传承人王亚存说:“虽然现在虎舞队已具备规模,但演员们少有经过专业培训的,虎舞的各种动作、技巧基本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缺乏一些文字记载。这都是亟待重视的问题。”

  王亚存表示,希望政府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虎舞的扶持力度和宣传力度,增加表演次数,让更多人了解虎舞。在传承方面,可以学习公仔戏、琼剧的传承方式,开设虎舞培训班,吸引更多人参加。此外,在寒暑假开设免费兴趣班,推动虎舞走进小学和中学。

  同时,建议通过政府主导,建设更多虎舞非遗文化项目排练场所,对演出服装和道具进行适当升级完善。旅文部门可牵头组织虎舞演出队伍与舞龙、舞狮等项目传承人进行交流,让虎舞这门传统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虎舞应该是要走出三江,走出海南,走出中国的。”王亚存坚定地说。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