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旅游—正文 分享
在三亚,有一种生活方式叫——后海·食肆
2021年03月04日 16:49  来源:三亚日报  宋体

  鲜榨鲜吃。后海的食肆不断上新,不花个十天半个月,你品尝不完。

  后海有动有静,有海的律动,有夜的宁静。动静之间,人也收放自如。

  沿藤海二巷向后海方向走到尽头,店分两侧,各自在装修扩容。一家是精品民宿,一家是海南小吃,室内依稀散落没有彻底清理干净的砂子和水泥痕迹。

  海棠区藤海社区,人们更喜欢称为后海——这个紧依蜈支洲岛的小村庄,自2020年疫情之后突然成为三亚乃至全国旅游市场里的一个“爆款”。

  民以食为天。

  拥匝的各色门店中,餐馆盘踞着绝对老大之位。旧的新的,忙于“扩张”,不止容量,不止业态。

  随性吃一点,跟往事干干杯,在食肆小街徜徉,对后海生活状态的品尝就越来越有味道。

  拥挤的“炸虾饼”  后海的餐饮店,你挨着我,我挤着他

  牛年春节假期,后海迎来人流量爆发。

  最近几年一直在藤海一巷路口炸虾饼的黎先生,提到大年初四那天就合不拢嘴:那天我卖了7500块钱,创历史纪录了。

  他的说法在蜈支洲岛检票闸口处保安那里得到佐证:那天人最多,至少,7000。

  和他一样在后海唯一一条主街路上摆摊炸虾饼的摊贩,有几十人之众,手写的“10元3个”纸牌牌简单粗暴。按此口径推算,黎先生当天卖掉了2250个虾饼。

  与流动商贩拥挤在主街的,还有两侧你挨我、我挤他的餐饮店,从东北烧烤到四川火锅,囊括各地口味小吃。

  后海到底集中着多少家餐饮店,官方尚无准确统计,目测之下至少有百十号。街巷里花花绿绿的牌匾,入夜后尤其能够挑动食欲。

  马先生的饺子馆接近通向蜈支洲岛码头的甬路,在并不是“饭口”的下午时分,店内依然落座七成顾客。其中一位面带惊喜,说从蜈支洲岛码头步行过来才两三分钟,吃完再逛逛后海。

  喝着这边的饺子汤,不由会闻到轻飘而过的炸鱿鱼味道,邻居家主人正操着一把铁铲,实力碾压毫无响应的几根爪子——店与店连在一起,气味与气味就连在一起,不由勾人一路吃下去,不厚此,不薄彼,才叫一个圆满。

  互为友邻,同行也没成为冤家,在于客源都不错。也有一位小老板说,以前不是没吆喝过,但是这一串都在喊,游客谁的也听不清楚,干脆就不叫了,也不耽误生意,还清静。

  当然也有几多无需门面的。

  藤海二巷“蓝岛户外”对面的一位女士,每逢傍晚推出四轮车,上面是一个小玻璃屋,里面是制作清补凉的物料。“晚上游客爱出来逛街,在家也没有事情做,赚点钱也不错。”

  食物的口音  后海之内皆兄弟,相逢一笑抿两杯

  后海餐馆一众,多到难以尽数。

  如果按照口味瓜分,几大阵营呼之欲出:寡头位置上是东北菜馆和川渝菜系,饺子、烧烤、火锅隔步即有。

  东北饺子成为一种现象,在三亚和后海也不例外地刷有存在感。几位顾客选择它的理由是“方便,开锅就能吃”“听说东北的饺子好吃”,概莫能外。

  烧烤更不必讲,“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一顿小烧烤”说的不止这个“东北重工业”之一,晚上撸串去,通行全国。

  川菜和重庆火锅早已是餐饮界的头牌,后海这样人潮汹涌之所,哪能或缺。当然也就不用问食客理由。

  在后海,海南本土吃食不争不讲,但地位在。

  算上摆着6张方桌的5米左右走廊,符先生的粉汤店可以称作“两进”,另几张圆桌放置院内,大大小小。

  房子院子都是自己的,店也开了有几年,将阵地扩充到走廊,多少有一点野心。像今年春节人多,偶尔也加两张桌子到树荫下面。

  土生土长的符先生没有随大流,也不想速赚速消。店里的顾客,以村民和长期在此的经营者为主,不管其他同行几多变换,他的座位上总不缺人。粉汤、酸粉等种类依旧如昨,价格也维持在20元以内, 不说人潮汹涌时盆满钵满,吃喝总归不愁。

  餐馆多,里面的口音也五湖四海,标准的、不规则的普通话在街巷里交织。一家餐馆的老板来自万宁,店里几个服务员操着东北话、四川话,与进餐的顾客口音悄悄掺杂在一起,像起伏的音乐。

  浅尝与深嚼   餐馆一样代有更迭,务吃勿忘

  后海仅有一条主街,房租自然不菲。

  和能“抢”下一块门面比,钱多钱少退居其次。一家餐馆的老板计算到精致,到某月某日前后维持平衡,接下来就是净赚。

  餐馆是“勤行”,没有客源,再辛苦也没用。

  这条街上的餐馆一样代有更迭,速度取决于游客流量,以前潮汐不定。一定比例的经营者将其定义为“快消”,能保持如今的势头当然好,猛打猛冲,把能赚到的钱赚到手;有个风吹草低,也好撒手。

  另外一类,放的是中长线。

  新开业不久的中等规模的一家餐馆主打川菜,周围同业寥寥,使它在主街的另一端口稍显落寞。老板却信心十足,在他的观察里,去年疫情之后景区和村子就没断过游客,尤其是春节前后。只要有特色,不怕人不来。

  这就是机会。

  另一家海南餐馆的老板表示要“牢牢扎根”,店里的伙计一律选择海南青年,年龄不超过25岁。“自贸港只此一家,好事还在后头。你看进来用餐的顾客,多少提着免税城的购物袋。”

  前浪后浪,一路飘香;你来我往,务吃勿忘。

  这样也好,游客味蕾有福。

  “食”光轻慢  睡到自然醒出来吃一口,那才叫下午茶

  以上暂且称作“主食”,是“重金属”。

  与之对应的,是主要散落于小巷的“轻食”。包括咖啡店、茶饮店等,有的单独成铺,有的镶嵌于民宿甚至食杂店。

  各色门店旁,多是高到攀上木制桌椅,低到陷进沙发,三两人等把坐姿调整到慵懒,喝着读着,吸管呼噜噜作响。

  时近下午,后海轻慢的潮店前,人越聚越多,多睡眼惺忪,叫上一份下午茶,和着惺松的小巷,感觉比城区酒店的空中大堂更有品、接地气。

  从民宿房间里走出的一个女孩更直接,穿着睡袍趿着拖鞋放瘫到椅子上,让头发兀自蓬乱,用手机点了咖啡和抹茶蛋糕,吃得心满意足。

  好久没这么放松了。

  她这才理了理头发,计划着怎样再照顾好晚上的胃。

  后海人与其游客一样,正在学习创造生活,也享受生活,那些之前坐满游客的潮玩店铺,慢慢也成为他们心头所爱。

  几条纵横的巷子里,随处可见三两聚集的本地中年人、后生仔,聊着生意和生活,品尝下午茶。

  接近蜈支洲岛码头的一侧,瑞幸咖啡开了一间分店,为后海又增添一处风尚小品之缀的同时,也吸引着本地年轻人的光顾。

  后海很小,没有外卖送餐业务,他们在此坐上一阵,喝一会咖啡再为谁拎走一个纸袋包装,走入小村人潮。

  鲜榨  来后海就像喝那杯“鲜榨橙汁”,新鲜接地气

  与炸虾饼的小摊相同,后海的街巷里“鲜榨橙汁”随处可见。“6个橙子才能榨一杯,18元不贵。”叫喊声此起彼伏。

  如果顾客稍断,明晃晃摆在面前的手动榨汁机也即停工,塑料筐里浑圆的橙子们稍安勿躁。

  后海还是那个后海,又不似那个后海。一切变得新鲜可嗅。

  新开的一家餐馆里,老板扳着指头细数后海爆红原因:

  海,纯粹。有三亚高品质的滨海资源,我国南海海岸线生态资源保护最完美之地;

  业态,丰富。是海南最佳的海钓、潜水观光、沙滩拓展等户外活动的理想休闲度假胜地;

  原生态,接地气。有原住居民为依托,与高端酒店比更有吸引力;

  还有一条主要的原因,去年疫情之后,许多人来三亚过春节,当时人员流动受限,多数待在这里就不走了,使后海在网络上出圈,效应延续到现在。

  后海的餐饮带领和预示着一波潮流。

  “潮”一点说,这里具备了多数小资休闲元素,网红品牌、本地改款正被接受和演化成流行,而且在游客口中相比同性质的厦门鼓浪屿、曾厝安多了些许纯朴,没有过度商业化,可亲可近可“亵玩”。另外像冲浪,又代表着三亚旅游的新风口,不仅吸引着游客,还诱惑着大小资本。

  “旧”一点说,后海最大原则上保持着本来面目,不起高楼不垒厚土,小巷还是狭窄弯曲,还是青石板摩擦着鞋面,发出吧嗒吧嗒的声响;民宿或水吧随性而置,时尚设施齐全又轻松写意,没有追求高大上。

  后海翻起的浪花,当然可以看作是疫情之后被许多游客“憋”出来的“有依之地”,更多是它的生活状态始终未变,刚好被发现和深掘。这是双方的福气。

  其实也不要忘了,后海并非“浪”得虚名——

  中央电视台2000年拍摄新千年第一缕曙光,就在这里。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