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到:
北黎古渡
2024年04月22日 12:05 来源:海南日报

  北黎河渡口, 是岛西南久负盛名的古渡。

  今年春分早晨,我沿着北黎河岸漫步,去寻觅北黎古渡遗址。八所早春的第一场雨,骤然而至,下得密密匝匝的,雨点拍打在河岸的人行道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春雨洗礼过的北黎河,河湾里的红树林,夹着一河春水,溢出一阵阵清凉的气息。河两岸的景物,宛若被七彩颜色重新粉刷了一遍,显得鲜艳而灵动。雨停后,天空中徐徐升起一团金黄色的火球。此刻,暖阳微温着大地,滨海港城八所在渐渐苏醒。港城西侧的八所港深水码头,不时传来一阵阵巨轮的鸣笛声,鱼鳞洲也露出了早春的真容。身临其境,很容易让人想起昔日的北黎古渡。

  走了近二十分钟,来到了北黎河大桥。经当地一位老者指点,我才得知,大桥西边一百多米处的入海口,就是北黎古渡的遗址。走近遗址岸边,放眼望去,古时的渡口栈道,已无处可寻,只有北岸的草丛里,残存着少许的垒石碎片,但我也无法认定,这些垒石碎片,是不是古渡栈台基座的残留。

  据清《感恩县志》记载,北黎渡口,是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置九龙县郡后,在北黎河入海口处建造的一座人货混载的渡口栈道。从此,河两岸的渔家,靠着一船一篙,出海捕捞,摆渡人生。到了明末,这里已是琼西南地区遐迩闻名的渡口。另据旧志所载,在清道光年间,琼山、文昌及粤西等地的商贾、买家,开始频繁通过北黎古渡,纷纷汇集北黎经商。可以说,当年的北黎人做梦都想不到,古渡的出现,竟使偏岛西一隅、人烟稀少的北黎村,突然之间,变成了繁华的商贸墟市。到了民国初年,一幢幢极具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拔地而起,形成了一条北黎商业骑楼街。从此,骑楼商业文化开始在北黎、在岛西萌芽、生根。民国年间,民间流传一句话“北有海口、琼文骑楼,西南有北黎骑楼”。由于北黎古渡与骑楼税收甚厚,民国年间,感恩、昌江两县曾经为争夺古渡与骑楼商号税赋,历数官司不决,最后把官司闹到省府的最高审判庭,由省厅裁决。两个县的官司诉讼,一时间又让北黎古渡与北黎骑楼,名声远播。

  上世纪90年代末,我曾多次与北黎骑楼谋面。一次,我采访村里一位林姓的耄耋老者,他告诉我,他祖籍琼山,祖父靠打鱼为生,后落籍北黎。到了父亲这一代,做起小生意,终年往返于徐闻、琼山、北黎,后靠多年积蓄,在北黎盖了一幢骑楼,经营布匹等日用品生意。

  在北黎骑楼建筑群中,颜氏商号骑楼最显“鹤立鸡群”。颜氏骑楼主人名成利。据其家谱传载,他是孔夫子弟子颜回的第五十六世孙。清末民初,颜成利从文昌迁居岛西,开垦盐田,经营食盐生意,历经数年磨难,颜成利成为岛内颇有名气的盐商。1939年6月,日军侵占北黎,强取豪夺了颜氏骑楼,作为“横四特”司令部。从此,颜氏家道中落,颜氏骑楼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而其他商号骑楼,也同样遭受到日军的劫持、强征。许多商号、茶馆、酒家、戏院的主人,都卷了铺盖远走他乡。一时间,北黎骑楼上挂满了日本株式会社、牌室、烟馆、妓院的招牌,曾经熙熙攘攘的北黎商业街,开始变得冷冷清清。北黎古渡,也成了日军的水上哨卡,严禁商贾、渔民通行。苍老古渡伴随着悠悠北黎河水,悄然失落。古渡的落寂,加速了骑楼商业的衰败。

  海南解放后,北黎古渡迎来了新生,恢复了通航,但由于长年河泥淤堵,也只能通行一些小渔船。近十年来,东方经济、社会生活与城镇化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热闹,而昔日的北黎骑楼商业街,却渐渐地老了,再难延续它的辉煌。去年年末,东方市美术家协会的几位中青年书画家,与有识之士合作,修缮、维护了几幢骑楼,开办书廊画室和书画展馆,赋予了骑楼全新的文化内涵,使昔日的北黎骑楼街,蜕变成展示本土书画艺术的一扇窗口。

  在建设海南自贸港的热潮中,随着八所港的不断扩建完善,昔日光耀的北黎古渡,已退出了渡口运载的舞台,寥落在时代风云的尘埃之中,但那些念想一直在的,在人们的心里。(赵承宁)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