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分享到:
龙华区龙桥镇道贡村通过村史馆传承乡土文化
2024年03月22日 18:45 来源:海口日报
3月16日,在道贡村村史馆内,陈列的文字和图片详细介绍了该村的风土民情、文化特色等。本报记者 杨鹤 摄
3月16日,在道贡村村史馆内,陈列的文字和图片详细介绍了该村的风土民情、文化特色等。本报记者 杨鹤 摄

  龙华区龙桥镇道贡村通过村史馆传承乡土文化

  一盘历史磁带:刻录古老村庄的深厚底蕴

  点击放大查看

  3月16日,在道贡村村史馆内,学生们前来参观学习。 本报记者 杨鹤 摄

  点击放大查看

  3月16日,走进龙华区龙桥镇道贡村村史馆,仿佛穿越历史,感受时代变迁。这座低调内敛的小村庄,看似“貌不惊人”,却拥有着乾隆钦赐的匾牌和光绪赏赐的二道圣旨。时代更替,生生不息,500多年来,这里人才辈出,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如今,道贡村通过村史馆留住共同记忆,推动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本报记者 邝晓霞 特约记者 萧海山

  村史悠悠文脉绵长

  在道贡村村史馆内,陈列的文字和图片展示了该村的历史沿革、村容村貌、风土民情、文化特色。

  何谓“道贡”?可从村史馆中找到答案,即为“培养贡生之道”。据了解,尊师重教、耕读传家是道贡村的传统,该村明末出了第一位读书人吴灵处士,清代又计有御赐修职郎五人,贡生、监生、庠生十六人。

  “我们村有不少古建筑和文物,最著名的是清朝乾隆皇帝为吴儒珍遗孀的慈孝所感而御赐的‘三世一肩’牌匾。”道贡村党支部副书记吴挺尊带领记者来到一处展板前,将这背后的感人故事娓娓道来——

  乾隆年间,一家之主吴儒珍英年早逝,遗下孤儿寡母和年迈的双亲。其妻陈氏毅然挑起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奉养双亲,供两个儿子读书,考取庠生。乾隆为其节孝感动,为她挥笔写下“三世一肩”四个字。

  此外,古时乡亲合力培养的吴和谦、吴龙海官至正堂,为表彰他们的功绩,朝廷于光绪七年和十五年各下一道圣旨表彰,并赐封子弟读书和祭祀祖先的祠堂为“教谕阁”。

  记者采访时正值周末,偶遇几名村里的小学生。“每年我们村都有大学生欢送会,我要向哥哥姐姐们学习,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家乡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四年级学生符小妍说。

  乡愁浓浓记载在馆

  来道贡村村史馆参观的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市民游客。“这里保留了羊山民居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通过村史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座村庄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爱好游古村的市民赵辉认为,道贡村村史馆如同一个小小的乡村博物馆,让他收获匪浅。

  54岁的吴昌荣是土生土长的道贡村人,自村史馆建成便成为了这里的管理员。闲时,吴昌荣会细细地反复品读这里的一切,像是在回放一盘悠久的历史磁带。

  “看这里,你知道为什么每户门前都有水缸吗?”不等记者回答,吴昌荣接着说道,该村属火山玄武岩地质,地上少溪流、池塘,水资源十分珍贵,过去村民便想尽方法积存雨水,最常见的即是在门前屋檐下放上成排的水缸,雨天时让雨水淌入缸里。“可以说,水是火山人家的奢侈品,水缸则是财富的象征。”吴昌荣笑道,他们这儿至今流传着“不嫁金,不嫁银,数数檐前缸多就成亲”的民谣。

  走出村史馆,隔壁便是“教谕阁”,孩童们在不远处嬉笑打闹。古老的村庄在漫长的岁月中变了模样,道路四通八达、小洋房鳞次栉比,现代感扑面而来……

  “我们将用好村史馆这个载体,传承尊师重教、德善忠廉的精神,留住浓浓乡愁。”吴挺尊说。

  记者手记

  让村史馆“活”起来

  □本报记者 邝晓霞

  乡愁是温柔而又绵长的情感,时常萦绕在人们心头。来到道贡村村史馆,推开大门,人便瞬间被拉回到过去,这里厚重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村民们的骄傲。

  在道贡村村民吴英山看来,村史馆留存着儿时的记忆,也是村庄发展历史和先辈创业精神的载体,它为村民们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让村民有“根”可寻,有历史可回望,也让乡亲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如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悠久的文化遗存、质朴的乡土风情,不仅是留住乡愁的精神财富,也是宝贵的发展资源。在保护和传承的同时,应注重挖掘其本身蕴含的人文价值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让村史馆“活”起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编辑:王晓东
推荐阅读
本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