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分享到:
今年来海口培育高素质农民747人次
2023年12月15日 11:18 来源:海口日报

  市郊农田里,绿油油的菜苗绵延铺展;设施大棚中,瓜果蔬菜长势茁壮;开阔农田里,拖拉机来回穿梭,无人机空中喷药……海口的沃野田畴,处处孕育着勃勃生机。

  海口农业高质量发展,除了惠农政策推动,一支高素质的农民队伍功不可没。他们有的是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的先行者,有的是应用新技术新装备的引领者,有的是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者。记者日前从海口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来,海口培育高素质农民747人次,他们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

  □本报记者 黎越

  A 产业兴了 高素质农民成致富带头人

  辣椒、冬瓜、叶菜……12月12日,秀英区东山镇永康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1100亩农田里,种满瓜果蔬菜,也种下了农户丰收的希望。

  “田垄要起得高一些,后续遇到雨水天气辣椒也不怕淹水”“这几天天气不错,可以抓紧时间下种冬瓜了”……洪亮声音回荡在辣椒苗田间,说话的正是合作社负责人陈元弟。

  作为合作社负责人,每天到田头走走、观察菜苗长势,陈元弟才觉得安心。合作社里,他既是培育、移栽种苗的农民,又是传授种植技术的老师。

大坡胡椒地理标志标准化示范基地丰收。本报记者 苏弼坤 摄

在陈元弟的带动下,30多户农户以土地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一起种植瓜菜,再由合作社以保底方式统一购销。“目前,在秀英区东山镇、永兴镇设置5个收购点,平均一天能收购10万斤辣椒。”陈元弟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农户才更愿意跟着一起发展种植产业。

  “要想从传统产业上增加收入,必须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技术和管理方式,种植瓜菜同样有大学问。”今年10月,陈元弟参加了市区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课上学习了很多经营管理合作社以及发展种植养殖产业的新知识。如今,两个月过去,他带着合作社社员发展了冬瓜种植,打算购入飞防无人机、自动除草机等智能化农机,“未来的现代农业会朝着智能化、数字化发展,作为种植大户,我们要通过不断学习为农户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陈元弟对合作社发展前景信心满满。

  12月11日,美兰区大致坡镇咸来村,村干部吴坤平看着槟榔林里散养的鸡、鸭、鹅等家禽笑容满面。

  “产业发展多元化,村民增收致富路子才能更广。”吴坤平说,前不久市区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上,老师的一句话让他感触颇深。在咸来村,槟榔是村民增收的“致富果”,很多村民将产业重心放在槟榔种植上,但如何实现增收“两条腿走路”?吴坤平和农民技术学校的老师经过实地考察,决定在村里发展槟榔林下套种其他农作物,养殖鸡、鸭、鹅等家禽。

  经过近两个月的发展,咸来村增加菠萝、柠檬林下套种面积近200亩,坡地上种植起石榴,预计每年为村民增加近万元收入。“村民都很勤劳,产业发展跟不上主要是因为信息滞后,种植技术方面的培训也要加强。”吴坤平告诉记者,希望与市农民技术学校合作开设培训班,让村里的农户学习到更多现代农业的专业种植知识,争取做到家家户户有高素质农民。

大荒洋种植基地工作人员用拖拉机翻地。本报记者 苏弼坤 摄

B 技术好了 带乡亲转变传统生产观念

  12月11日一大早,即使胡椒采摘期已过,琼山区大坡镇中税村的农户潘正委依然每天来到胡椒地,查看胡椒长势。

  “胡椒叶上生出这样的斑点,应是得了花叶病,不仅对生病的植株产生影响,还会传染给其他的胡椒树。通常看到叶片出现这样的变化,就要开始加强水肥管理,并且按照配方打药。”对于种植方面的新知识,潘正委很专业。

  “种植户地里胡椒病虫害大多不一样,每年病虫害情况也不一样,有的是细菌性叶斑病,有的是长尾粉蚧。”潘正委介绍,早期种植胡椒时,遇到病虫害不懂得如何防治,只能凭着经验买些农药来缓解病害,但这往往治标不治本。经过参加市区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他不仅提升了科学防治病虫害意识,实际操作方面也有了一定经验。

  潘正委指着一株结满果实的胡椒枝说,科学管理效果十分明显,今年胡椒结籽量增加了近一半。为促进增收,经过培训班老师的实地指导,他在胡椒地里套种了槟榔。“现在,附近农户种植过程中遇到问题,经常来咨询我。能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到大家,感觉很值得。”潘正委笑着说。

俯瞰龙华区龙泉镇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本报记者 康登淋 摄

  12月12日,走进位于龙华区遵谭镇咸谅坡蔬菜种植基地,冬日阳光下,只见一排排辣椒苗随风摇曳。豆角藤下,一条条壮实的豆角长势喜人。

  “冬天种植辣椒苗的时候,起垄高度把握不好的话,遇到多雨天气田垄容易被雨水冲散”“豇豆病虫害多,种植中必须采取绿色防控手段”……谈起生产中的棘手问题,遵谭镇新谭村委会儒林村村民符智强告诉记者,开班时组织了周边农户积极报名参加,学到很多种植瓜菜的技巧和经验。如今,农户经常聚在一起讨论种植当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互相给出建议,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农户种植的信心越来越足。

琼山福稻核心种植区农用无人机施肥。本报记者 孙士杰 摄

  C 人才多了 培育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

  培训课放到田间地头,是海口高素质农民培育班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今年来,市区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现场,常见到无人机整齐摆放成一排,老师逐一讲解各种型号无人机的操作方法,并现场操控无人机进行喷药、施肥等操作展示;水田里,农机手开着新型旋耕机,不一会儿就完成一大片田地的翻耕作业,引得学员啧啧称赞。“通过培训学习,我掌握了无人机飞防技术,以后将多参加这样的培训,学习更多的新技术。”种植大户王强说。

  根据产业布局,海口各区开展了多个小型化多频化培训班。秀英区针对冬季瓜菜的各项种植要点,进行重点讲解;龙华区根据辖区内豇豆种植面积较大的实际情况,开展豇豆种植培训课程;琼山区以行政村为单位,面向农户开展了素质素养提升试点培训班,增强农民种植理论的学习;美兰区额外增加85人的培育任务,以水稻、莲雾等作物种植以及文昌鸡等畜禽养殖为主进行技术培训……

  “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一方面能为农民搭建解疑释惑、交流共享的平台;一方面可整体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传统产业升级赋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马占峰介绍,截至目前,海口今年共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班23期,培育农民747人次,完成年度培育任务的115%,“以后每年将按照这种模式,对符合要求的农民进行系统培训,以培育更多的高素质农民,助推全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户在黄灯笼辣椒育苗大棚培育辣椒苗。本报记者 康登淋 摄

  记者手记

  培育高素质农民需锚定多类群体

  □本报记者 黎越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是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乡村人才振兴、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今年来,海口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到田间地头指导生产等教学方式,让一大批农户学到了技术和知识,解决了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农业现代化新发展趋势,考验农业、农技部门开发出适配不同类型农户培训课程的能力,因材施教方能学到真本领。培育高素质生产型农民,应重点针对返乡农民工、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牧场主等群体,提升其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能力。同时,重点针对农技服务人员、农业企业聘用工人等群体,提升其适应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能力。对于返乡大学生等学历较高的农业从业者,应加强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

  对于“学有所成”的农民,应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为更多农民成为“田间秀才”“乡土专家”提供机遇,使“农民”职业更具吸引力,为打破乡村振兴人才瓶颈注入“源头活水”。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