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开学第一周:校内课程花样多 校外机构转型忙
2021年09月04日 14:17 来源:海南日报
9月3日,在海南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四(6)班学生在课间选阅课外读物。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9月3日,在海南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四(6)班学生在课间选阅课外读物。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编者按

  9月1日,2021年秋季学期正式开学,但这个开学季和往常大不一样。

  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教育部的具体要求,海南提高政治站位、履行主体责任,把“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加以推进。

  “双减”背景下的新学期有哪些新气象?各中小学校如何落实有关政策?校外培训机构如何走上转型之路?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又有哪些感受和诉求?9月3日,海南日报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多所中小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探寻“双减”带来的变化。

  华二黄流中学推进“学习共同体”改革

  创新课堂效率高

  ■海南日报记者 陈蔚林

  9月3日下午,刚刚开学的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乐东黄流中学校园很安静。教室里,学生每4人为一组,就任课教师提出的问题低声讨论。

  华二黄流中学是2016年通过海南省“一市(县)两校一园”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工程引进到乐东黎族自治县的。校长瞿平一上任,就对学校体制机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学习共同体”课堂就是其重点推进的改革项目之一。

  海南日报记者观察发现,在华二黄流中学,实施这一改革项目的课堂围绕教师设计的“挑战性问题”展开,利用“学习单”进行课堂任务发布,学生以小组讨论方式走向深度学习。分组讨论也有固定流程,学生每四人为一组,第一环节由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第二环节由小组两名学生低声交流,第三环节由全体组员通过讨论形成共识,第四环节由小组推选代表陈述观点。

  华二黄流中学教师王日雷的语文课上,学生们围绕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展开讨论。“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视觉之美,它以诗一般的语调描绘了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和煦,细雨连绵”“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心灵之美,在春景中生活着的人们,不负春光,精神抖擞,辛勤劳动,充满希望”……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瞿平介绍,“双减”政策落地后,学校按照政策要求调整了部分学科课时、减少了课后作业、增加了学生的休息时间,还把下午5时至6时明确为体育俱乐部综合活动课时。课时压缩、作业减少,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利用有限的课时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学习共同体”课堂无疑是教师“施展拳脚”的重要平台。

  “但是,驾驭‘学习共同体’课堂,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求很高。”瞿平说,学生分组讨论时间有限,教师最多只能提出一个铺垫式问题、一个挑战式问题,这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将最具探究价值的核心内容找出来,确定学习主题、设计讨论问题,让学生从体验到思考到表达,逐步把握学科本质和思想方法,最终实现“师生平等、生生互助、共同成长”的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目标。

  为了确保教学工作减量不减质,华二黄流中学还进一步强化了教研工作,一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一个月开展一次跨学科教研,一个学期开展多次全校性教研培训,一个学年举办一次说课比赛、德育论坛、教学论坛等,用一年一张“课堂评价表”和一年一场“人人过关课”等方式,倒逼教师改造传统课堂、提升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学习共同体’课堂已经在初二和高二年级试点成功,目前我们想把它们推广到各个年级。”晚上11时许,王日雷还在伏案工作,为次日参加全校性“学习共同体”课堂培训做着准备,“这场培训同样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进行,教师和学生一样分组讨论、寻找共识,我们都希望能从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琼中二小学生郑源康在足球兴趣课上练习颠球技巧。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瑶 摄

  琼中二小开设30个课后兴趣班

  托管服务多样化

  ■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瑶

  9月3日16时许,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第二小学的下课铃声刚响,四(2)班的周静萱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跑向操场旁的一处小舞台。“老师夸我最近表现好,选我当领读呢。”找到舞台正中央的位置后,她迅速笔直站定,难掩满脸的喜悦和兴奋。

  在接下来的40多分钟时间里,她将要上一堂特别的课:诵读。

  这是琼中二小为给孩子们“练胆量”而开设的兴趣班。性格内向的周静萱一年前在老师的鼓励下报了名,原先不能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大胆开口的她,经过一个学年的历练,如今已是自信满满。

  “回眸历史,有一种幸福在寰宇内绵长,厉害了我的泱泱华夏……”这不,诵读课老师许剑慧刚示意开始,周静萱立即进入状态,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诵读起该校师生为庆祝建党百年而创作的文章。

  时而高昂、时而深沉,时而激情、时而平缓……诵读班的气氛渐入佳境。此时,舞台正对面的足球场上,参加足球兴趣班的同学们“激战”正酣。

  “我喜欢踢球,今年已经是我加入足球兴趣班的第三年了。”从球场上下来,汗水顺着该校五年级学生郑源康黝黑的脸庞滴落。与其他孩子不同,11岁的他几乎是在翘首以盼中迎来了新学期,“暑假期间我想踢球,但找不到小伙伴和合适的场地,现在回学校,不仅可以踢球了,还有老师给我纠正动作,学得更快。”

  郑源康的足球课老师名叫黄群,和学校的其他体育教师一样,都接受过专业的足球教练员培训。“孩子们有一段时间没踢球了,但他们上场后进入状态很快,拼抢意识也有明显提升。”黄群说。

  不仅是诵读和足球,新学期,琼中二小共开设了30个兴趣班,包括歌舞表演、运动、书法绘画、科学实验等多个类型。

  “孩子们能从这些兴趣班中获得快乐与成长,这让我感到特别欣慰。”琼中二小校长王日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该校生源多来自周边农村的单亲、留守家庭以及县城流动人口家庭,往往存在自卑、学习底子差、守纪自制能力差等问题,“为了帮助他们找回自信、融入群体,我们从2018年开始组织了18个兴趣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进来,效果很是不错。”

  如今,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琼中二小也进一步扩大了兴趣班的规模。王日透露,今后该校将在课后托管中开设作业辅导、课外兴趣班两项服务。

  距离放学时间还剩几分钟,球场上仍有几名学生开心地追着皮球跑。“相信通过寓教于乐、学玩结合的方式,一定能让孩子们的课后生活更精彩。”王日说。

9月3日,三亚市实验小学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学生在阅读分享会上推荐自己喜欢的故事和书籍。海南日报记者 徐慧玲 摄

  三亚中小学校推行“5+2”课后服务

  特色课程人气足

  ■海南日报记者 徐慧玲

  9月3日17时50分许,伴随着上课铃响,三亚市实验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张惠冲带着一本课外读物走进教室,“上节课大家看了不少课外书,现在是分享时间。”

  话音刚落,班里的孩子们纷纷举手,争相分享自己喜欢的故事和书籍。“楚国人沈诸梁被人们称作 ‘叶公’,他总是宣称自己最喜欢龙,并在自家大门前的石柱子上雕刻了一对大龙……”该校四年级学生陈芳语分享完毕,同学们纷纷为她鼓掌点赞。

  这个学期,三亚多所中小学校积极推行“5+2”课后服务,即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

  将目光转向三亚市第九小学,服装制作课程是该校人气较旺的一门特色托管课程。

  “我想设计一条具有海南元素的裙子”“老师,快指导一下我的画稿”……在三亚市第九小学一间教室内,教师周姝彤被学生们团团围住。“根据课程设计,学生们将参与画款式图、打板、剪裁等制作衣服的各个环节。”她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学生们十分期待能亲手制作衣服,这样的兴趣类课程备受学生青睐。

  9月1日,三亚市吉阳区丹州小学举行揭牌仪式,该校学生进行特色课程展示。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而在该校的绿茵场上,十几名足球少年你追我赶,积极拼抢。在热爱足球运动的五年级学生涂俊熙看来,参加足球课程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更是结交朋友的好机会。“这是我的球友,他读六年级了。”从球场上下来,满头大汗的涂俊熙热情地向海南日报记者介绍起身边的伙伴。

  太极拳、轮滑、航模、跆拳道、足球……翻看三亚市第九小学的课后服务课程表,丰富的兴趣课程让不少家长挑花了眼。

  “学校对家长、教师开展了课后服务意向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设计了‘托管+运动、阅读(30分钟)’的课后服务形式。”三亚市第九小学副校长宋斌麒介绍,该校托管分为基础托管与特色服务两部分,其中基础托管指作业辅导,特色服务指老师提供的兴趣类课程。

  兴趣类课程深受学生喜爱,课后作业辅导又是如何?在三亚市第九小学的一间基础托管班教室内,海南日报记者随机采访了10名学生,其中8名学生完成了当天的作业。“放学后在教室写作业,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请教,效率特别高。”该校四年级学生李梓墨说,提前完成作业后,回家后的时间可以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课后托管服务的好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加入进来。”三亚市第九小学课程教学部主任林蓝透露,目前该校有近60%的学生参与课后活动,学校将在现有45门兴趣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需求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一个更加规范有序的校外培训市场正在重建

  培训机构探新路

  ■海南日报记者 陈蔚林

  “我们利用停课时间对教室进行了装修,这部分会被打造成一个小的音乐剧舞台……”9月3日上午,海南日报记者抵达位于海口的阿狸宝贝教育培训中心时,该中心创办人李俊、王冬圆正带着几位家长参观。

  “双减”工作启动以来,海南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要求,全面停止暑期学科类线下培训,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同时大力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李俊把家长们请来,就是为了收集意见建议,走好培训中心的转型升级之路。

  “培训中心成立以来,一直面向3岁至13岁儿童提供英语素质教育。此前,为了增强竞争优势、回应家长需求,我们也尝试过在培训中适当融入英语语法等内容,但这其实与我们的教育理念是相悖的。”交流会上,李俊表示,他一直希望自己设计的培训课程,能够成为学校学科教学的补充和拓展。

  详细地向家长们讲解了“双减”政策,王冬圆说,培训中心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一步做精做细培训内容,向英语音乐剧表演培训全面转型。

  “为什么选择音乐剧表演作为新的培训方向?”一直认真倾听的家长胡佳提出问题。

  王冬圆详细解答:“音乐剧集唱、跳、演等表演形式为一体,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发掘他们在歌唱、舞蹈、表演等方面的天赋。并且,通过参与音乐剧演出,他们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观察生活、释放情绪压力、提高审美水平、树立正确‘三观’。”

  “音乐剧的剧本如何确定?会不会还是把教材上的对话搬下来演?”家长王槐成补充提问。

  王冬圆接着回答:“我们会根据孩子的年龄,为他们选择合适的剧本。比如,学龄前儿童的剧本可以来源于绘本图书;小学生的剧本可以来源于童话故事;中学生的剧本可以来源于英语诗集、经典剧目等。我们还会安排专业教师,按照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对剧本进行认真研究和二次创编,使之更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李俊说,他们还鼓励家长参与其中,通过与孩子合作完成道具制作、音乐剧演出等方式增进亲子感情。

  海南日报记者注意到,交流中,无论是家长还是培训机构创办人,都十分关注“双减”政策。王槐成说:“没完没了地上课补课,已经让家长和孩子身心俱疲,早就该停下了!”李俊则长舒一口气:“如今有了政策支撑,我们终于可以不用迎合市场,放开手脚做自己想做的教育了!”

  “尽管暂时停课、全面转型,可能会增加运营成本,甚至造成客户的少量流失,但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王冬圆说,当前“双减”政策落地速度之快、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行动力度之大,让她坚信,一个更加规范有序的市场正在重建,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教育生态正加速形成。

  天涯时评 | 负担做“减法” 育人做“加法”

  ■张永生

  “双减”背景下,海南各级教育部门密集出台举措,中小学校也纷纷行动起来,努力做好育人“加减法”,为学生减负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双减”政策落地后的首个新学期,学生的书包变轻了,学习生活变充实了,眉头舒展了,笑脸也灿烂了。近日媒体探访校园,发现一系列新变化,引人关注。

  学习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然而,长期以来,负担过重是中小学生的一大“痛点”,为学生减负更是社会关注的一大“难点”。超负荷的作业量挤压了学生的休息、玩耍时间和空间,而奔波往来于五花八门的校外培训班、“兴趣班”,也让很多学生感到压力山大、身心俱疲,慢慢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对世界的好奇。望着本应天真烂漫、生龙活虎的孩子,一个个几乎成了“学习机器”“知识箩筐”,天性或多或少被压抑,个性或多或少被遮蔽,家长心难安,社会有隐忧,要求变革的呼声因此日益高涨。

  教育的本色应是公益,本位应是育人,所以,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展开。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德、智、体、美、劳”,一个都不能少,一项也不能缺。这应该成为社会共识。实际上,开展“双减”的良苦用心,就是要拨正跑偏的轮向,擦亮教育公益本色,回归教育育人本位,涵养良好的教育生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成长、成人、成才。

  “双减”,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负担与压力,给他们舒展天性、发扬个性、追逐梦想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它也有助于学校和教师摆脱功利思维的羁绊、陈旧观念的困扰,将心思和精力倾注于教学创新、提升教育质量,从而持续拓展素质教育,培育更多“读书种子”,为国家、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能否落实好减负的相关要求,既检验着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观念,也考验着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能力。

  当前,在教育部门的指导、推动下,很多学校把政策落实工作抓起来了,很多教师也在深入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变化、新要求,这无疑是好的开端。但也应看到,推动政策落地生根、产生长效,贵在久久为功、常抓不懈,不能指望一蹴而就,也不能期待一劳永逸。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学好学足,为学生提供优质课后服务,让他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关键在于探索新的机制,发挥制度张力,从而让该减的减到位,该加的加出彩。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教育。教育,于国家而言是百年大计,对孩子来说则是人生大事。负担做“减法”,育人做“加法”,持续用力、持之以恒,就能不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让学生拥抱灿烂的学习生活。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