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万宁兴隆华侨农场展览馆 看华侨艰苦创业史
2021年06月28日 10:52 来源:中国侨网

  中国侨网海南万宁6月28日电 题:走进万宁兴隆华侨农场展览馆看华侨艰苦创业史

  记者张茜翼

  香味浓郁的咖啡,风格别致的竹楼尖塔,各式南洋美食……漫步在海南万宁市兴隆华侨旅游经济区,浓郁的东南亚热带风情处处可见。在这个由太阳河哺育的小镇上,生活着来自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归侨。

  记者近日走进兴隆华侨农场展览馆,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图片、物件和历史资料,了解归侨的艰苦创业史,以及华侨之乡兴隆的历史变迁。


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图片、物件和历史资料,了解归侨的艰苦创业史。 骆云飞 摄
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图片、物件和历史资料,了解归侨的艰苦创业史。 骆云飞 摄

  兴隆华侨旅游经济区(原兴隆华侨农场)创建于1951年,先后安置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13000多人,是中国最大华侨农场之一。经过70年的艰苦建设,兴隆华侨农场已发展成为一个聚农、工、商、旅游综合发展的大型华侨企业。

  “兴隆华侨农场的创建和发展历史,是一部归国华侨报效祖国艰苦奋斗、创建家园的壮丽史诗。”兴隆华侨农场展览馆负责人黄金龙介绍,展馆共征集2800多件文物和图片20000多张,现整理展出1800多件文物和500多幅图片,全面反映了兴隆归侨报效祖国、艰苦奋斗、创建家园的历程。

图为兴隆华侨农场展览馆。 骆云飞 摄
图为兴隆华侨农场展览馆。 骆云飞 摄

  展览中,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归侨初到兴隆时的情景。“在回国的船上,印尼归侨翘首遥望祖国的方向,归心似箭。”“这是1978年越南归侨抵达兴隆时的场景。”“第一批印尼归侨来到兴隆华侨农场吃的第一顿饭。”……现场还展出了当时归侨从海外带回的缝纫机、皮箱和藤篮等物件。

  黄金龙讲述道,1951年10月,第一批马来西亚华侨回国后,756人被安置到兴隆,拉开了建设兴隆华侨农场的序幕。他们开垦荒地,种上了水稻和农作物,以及种植当时国家急需而又能短期收获的香茅、剑麻等热带经济作物,同时兴建香茅厂和剑麻厂。

  展出的老照片中,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归侨职工晒咖啡、种胡椒的记录,还有他们在收获可可、剑麻丰收时的欢笑场景。

  “回首建场之初,到处是水蛭、山蛭、臭虫和蚊子,疟疾疫情严重。农场连路都没有,走路还得低头。”黄金龙说,当时归侨们走泥巴路,开沟挖渠,修堤筑坝,垦荒造田。归侨们勤劳、乐观,在艰苦环境中不抱怨。能歌善舞的他们喜欢在劳作之余,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唱印尼歌曲,跳东南亚舞蹈,缓解一天的疲劳。

  为了提高橡胶管理水平,1977年春,农场组织“万亩橡胶园大会战”,集中全场主要劳动力,苦战10天,建成了全国华侨农场最大的橡胶生产基地。在归侨开垦万亩胶园劳动的照片及多种割胶工具前,黄金龙感慨,“老一辈归侨很不简单,开荒种橡胶,没日没夜地做工,饿了就吃番薯,困了就往稻草里睡。”

图为兴隆华侨农场展览馆。 骆云飞 摄
图为兴隆华侨农场展览馆。 骆云飞 摄

  归侨在农场兴建水库、办学校、医院、养老院。展览中不乏兴隆医院使用过的显微镜、宣传部门使用过的照相机、农场八十年代以前使用过的各种公章、手摇式电话机等。

  归侨们带来不同的文化习俗,引进种植了咖啡、胡椒、香兰草、可可等作物,其中以咖啡最为出名。始创于1952年的兴隆华侨农场咖啡厂生产的“太阳河”牌咖啡以考究的配方和焙炒工艺所带来的特有醇香引来四海宾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隆迎来旅游业最兴旺的时候。”黄金龙说,当时的兴隆每天都迎来全国各地的游客,能容纳300多人的剧场常常爆满。

兴隆华侨农场展览馆展示的归侨使用过的劳作工具。 骆云飞 摄
兴隆华侨农场展览馆展示的归侨使用过的劳作工具。 骆云飞 摄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今日的海南兴隆华侨农场在积极发展热带农业的基础上,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旖丽的热带风光和浓郁的侨乡风情,成为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完)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