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什刹海畔的电波》:以舞台语言再讲"潜伏"故事
2021年05月25日 08: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话剧《什刹海畔的电波》:以舞台语言再讲“潜伏”故事 高凯 摄
话剧《什刹海畔的电波》:以舞台语言再讲“潜伏”故事 高凯 摄

  中新网北京5月24日电 (记者 高凯)红色谍战题材话剧《什刹海畔的电波》24日举行媒体探班,该剧对“潜伏”的故事进行了舞台版演绎,叙事充满新意而又引人入胜。

  话剧《什刹海畔的电波》由北京人艺青年编剧曹熠改编、创作,北京人艺青年导演闫锐执导,将红色谍战故事与舞台剧相结合,力图将曾经那些惊心动魄的暗战、艰苦卓绝的斗争以戏剧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什刹海畔的电波》邀请了高倩、关文平、区宁、刘宸、龙月、李珀、孙钰童、张振华等多位演员加盟,讲述的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著名革命工作者王文、王凤岐夫妇潜伏在北京什刹海组建新情报站的故事,他们艰苦卓绝地潜伏了七年,终于迎来全中国解放的春天。这部戏通过讲述革命工作者在战争年代疾风骤雨、处处危机的情况下矢志不渝、坚守岗位的故事,歌颂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

话剧《什刹海畔的电波》:以舞台语言再讲“潜伏”故事 高凯 摄

  “其实这部戏和《潜伏》一样,都取材于王文、王凤岐夫妇的真实经历”,闫锐坦言,有《潜伏》这部成功的电视剧珠玉在前,既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但也是极大的动力,“在创作的过程中,无论是剧本的故事还是演员们的饰演,都在有意识地避开《潜伏》,比如情节上,就完全不去触碰《潜伏》。因为如果照搬《潜伏》的话,是完全没有新意的,不能够给观众新东西的话,对于我们剧组和观众来说都是浪费时间。”

  他介绍称,因此,包括导演、编剧和演员在内,都在想方设法地进行突破和创新。首先,舞台剧相比电视剧,对故事进行空间化处理更具明显的优势,且由于篇幅的特点,类似电影,能够更好地将碎片式的故事、碎片化的矛盾进行集中的展现,从而更加贴合情境。同时,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将虚拟性的人物的特点进行放大,更加符合戏剧规律的要求。

  闫锐称,舞台和荧幕各有优势,话剧《什刹海畔的电波》必将会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潜伏”体验。

  闫锐表示,在排演这部剧的过程中,自己也一直在坚持不懈地认真系统学习党史,觉得优秀党员的故事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当时的那种时代条件下进行潜伏工作,不是能够通过简单扮演就讲述鲜活的故事,惟有通过立体化、舞台化的方式进行完整塑造,才能令本就生动的故事更加生动,让深刻的故事更加深刻动人。”

  话剧《什刹海畔的电波》由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北京市西城区第一文化馆创作承演。据介绍,该剧于4月29日正式建组排练,将于2021年6月2日至4日在梅兰芳大剧院演出。(完)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