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频—正文 分享
马伯庸话清明:祭祖是今人与故人的情感连接
2021年04月04日 12: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解说】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又是一年清明时。何为清明?又因何传承至今?近日,记者专访知名作家马伯庸,听他话自己眼中的清明。

  【同期】知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马伯庸

  实际上清明节的起源是从周代就开始了,那个时候是叫禁火,春天尤其到了暮春的时候,那么古人会有迷信,会觉得说我们已经是新的一年了,那么我们要先把火禁掉,禁掉之后重新再生,我们重新再做出新的火种来。那么时间长了,因为没有火我们就只能吃生冷的东西,所以慢慢就有了这个寒食的一个概念。同时还有另外一个起源叫上巳节,这个上巳节它是习俗叫做“祓禊”,其实就是老百姓出去春游,或者在河里洗个澡,是这种类似这种玩的节日。那么慢慢的上巳节跟寒食节或者叫改火节吧,大概是在唐宋期间两个节日慢慢地合拢了,后来就变成了我们现在所谓的清明节,所以说它中间这个演变过程本身它就是一个文化的体现。

  【解说】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到逝去的亲人墓前祭扫,铲除杂草,添加新土,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因爷爷的去世,马伯庸对这种仪式感有了更多共鸣。

  【同期】知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马伯庸

  我有一个就是算是一个变化。很早以前,十多年前,我对清明祭祖这个事情,我知道这个是民俗,但是我对它不是很看重,我觉得这属于封建迷信,包括烧钱,包括拜祭。

  今年算是我爷爷去世之后的第一个清明节,那么当有自己老人彻底没有、离开的时候,那么我们看到时候会有一种感性上的共鸣。实际上它是一种仪式感,也是一种安慰自己的方式,是一种我们还跟离去的亲人彼此之间有一条隐晦的,冥冥之间有一条线在连接。

  这个纸烧完了,亲人收得到收不到,这个深究是没有必要的。但是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其实是在缅怀,那么这种一代一代的缅怀,从大了说,它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积累,以及传统文化的回响,它会让我们具备一种独特的精神内核并且传承下去。

  【解说】提到清明,人们也许会想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悲伤情绪,马伯庸表示,祭祀祖先只是清明文化的一部分,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同样重要。

  【同期】知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马伯庸

  我们从唐代一直到宋代,包括明清,关于清明节快乐过节的说法一直不绝于史。所以古人在清明节也是过得很开心,就像你刚才说我们折柳也罢,蹴鞠也罢,包括去河边洗澡也罢,其实都是清明文化的一部分。清明之后万物欣欣向荣,阳光也充足了,雨水也充足了,这些作物也都开始成长。所以说清明对我们来说就像是一个迈入上升期的一个大门。过了这个节日之后,我们出门不用穿很厚的衣服,然后我们的作物也开始繁茂地生长,那么对人类来说就是进入一个好时节了。

  董泽宇 程宇 北京报道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