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频—正文 分享
探访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青海原子城
2021年03月29日 10: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中共百年华诞】探访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青海原子城

  【解说】中国原子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滩草原,脍炙人口的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就诞生于此。不同于“歌王”笔下的浪漫,金银滩草原见证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诞生。

  【解说】1958年,为打破西方国家核垄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决策下,金银滩草原上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二二一厂”。

  【解说】从那时起,一批科研专家和建设者在此隐姓埋名、历经艰险,攻克原子弹、氢弹技术难关。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同期声】原“二二一厂”二分厂201车间主任 刘兆民

  我是从北京1963年初上草原,到1993年退休,整整工作了30年。当时搬迁上来,当时的精神是先生产、后生活。建筑方面主要是修建实验室、工厂,不修宿舍。那怎么办呢?住帐篷。帐篷最后人多了话呢,就建干打垒。就用土埋起来,搭得临时的、好像地窖一样,上边盖个院子,就在里面休息睡觉。当时粮食控制很严,原来在学校(每月)定量三十六斤,一到二机部以后是国家干部了,定量二十四斤,一天八两。这八两里面,早晨半个馒头一碗糊糊,中午一个馒头一碗糊糊,晚上一碗糊糊一个馒头。整个加起来八两,根本吃不饱。来的时候才二十五六岁,二十五六岁小伙,半个馒头根本不够吃。

  【解说】从1958年到1964年,来自天南海北的建设者们用青春与血汗铸就了“二二一基地”。如今,昔日的厂房大多已经闲置不用,并被妥善地保护起来。饱经沧桑的红砖厂房,见证了辉煌的事业。

  【解说】在离旧厂房约5公里远的地方,有一处看似十分平常的草场,而隐藏在下面的则是用混凝土和钢板浇筑而成的爆轰试验场。在这里,研究人员要对高性能炸药进行爆轰测试。试验时,工作人员必须躲到掩体中,通过厚度近两米的窗口观察爆炸情况。

  【同期声】原“二二一厂”二分厂201车间主任 刘兆民

  我们参加这个工作就是为了给国家争这口气,所以每个人不管担任什么工作,从来不考虑个人,就是一心想把原子弹研究出来,其他什么都不考虑。

  【解说】1964年,原子弹在“二二一基地”完成总装,并通过铁路运往新疆罗布泊。锈迹斑驳的蒸汽火车,静静地停靠在车站上。站在这里,仿佛有一种时光穿越之感,似乎不经意间,就能邂逅到某位共和国的功臣。

  【同期声】“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办公室主任 王兆宁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在事实上构造了我国独立有效的核反击战略体系,奠定了国家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为新中国建设和后期的改革开放,赢得了宝贵的发展空间。

  【解说】在“二二一基地”爆轰试验场中,有一面功勋墙,上面镌刻着部分为“两弹一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肖像。

  【同期声】原“二二一厂”二分厂201车间主任 刘兆民

  我们“两弹”的精神是什么,第一条主要是出于爱国的精神,以这个为目标,一切工作都服从于它。不管是生活条件也好,气候条件也好,工作条件也好,都可以克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两弹”精神的第二方面就是,大力协同、勇攀高峰。虽然是“二二一厂”研究了原子弹、氢弹。所有的东西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援,特别是青海人民的支援。

  【解说】1995年,原子城被更名为西海镇。走过那段峥嵘岁月,原子城化剑为犁成为了生态新城。走在宽阔的街道上,道路两旁的老建筑依然存留着时代的印记,它们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神秘与辉煌,也见证着原子城的新生和希望。

  【同期声】“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办公室主任 王兆宁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今天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弘扬与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张晨 潘雨洁 青海报道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