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政协委员聚焦少数民族文化 为地区发展建言
2021年01月24日 13: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宋体

  中新网海口1月24日电(符宇群)正在召开的海南省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上,多位政协委员聚焦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为民族地区发展建言,提出海南要深度挖掘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凸显出特色,形成符合海南民族地区特有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

  海南少数民族人口168.7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8.1%。海南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民族特色鲜明,地域特征明显,如:民族韵味浓郁的音乐舞蹈、独特的建筑、传统的民间工艺、特殊的婚丧嫁娶及节日庆典等。

  海南民族地区具有悠久而丰富的人文资源,这是发展特色旅游业的资源优势。“由于海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融合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海南省政协委员王文平认为,目前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模式没有真正形成,对外合作规模不大、层次不高,部分旅游开发项目停留在谋划阶段。加上少数民族地区多处于海南核心生态区,可用于文化旅游配套建设用地非常少,一定程度限制了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落地和发展。

  王文平建议,政府尽快出台在准入、土地、税收等方面具体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国有、民营、内资、外资多渠道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加快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吸收更多的国内外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力争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较大规模、较强竞争力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实体。

  当前,海南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分7大类:民族文学、音乐、舞蹈、传统手工技艺、民俗、医药、传统体育等,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竹木器乐、原始制陶技艺、“三月三”节等十项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台盟海南省委会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工艺类非遗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镇村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乡村振兴发展产业经济的重要手段。建议依据乡村的本地资源、区域优势,打造高附加值、多功能的业态集群,塑造“文创+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推进乡村地区三大产业联动发展。

  海南省政协委员程天富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健全“非遗+旅游”良性发展机制,让非遗真正的融入百姓生活。一方面,让非遗融入文化创意和艺术设计理念。以现代化的思维、观念、工具、技术等推动非遗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建立产业化经营通道,为“非遗+旅游”建立创意产业园、集聚区。探索打造集地方非遗文化精粹的集聚区,并在节假日定期举办“非遗集市”、非遗项目展示展演等活动。

  民族地区不仅要重视旅游业的开发,更要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挖掘。民进海南省委会认为,海南应重点深入挖掘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精髓,邀请国内有实力的大师团队,打造具有影响力影视产品带动少数民族文化品牌提升。同时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政策,制定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成立专门网络信息学院、文化产业大学和传统文化学校等培养专门人才,授权院校和企业开展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资格的培训,培养实用型人才。

  海南省政协委员陈光英认为,目前海南黎、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改造建设大多局限于传统元素的单调、重复利用,缺乏再生性保护设计开发。她建议,在推进黎、苗族美丽乡村建设开发时,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充分挖掘当地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大力引导乡村建设“各美其美”,实现“一村一景”,形成独具特色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符秀容此前称,“十四五”时期,海南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在民族地区加快构建与自贸港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化、网络化、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民族地区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同步发展。(完)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