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正文 分享
“琼州文化大讲堂”张继焦精彩讲授海南历史文化
2021年01月21日 10:44  来源:海口日报 

  “琼州文化大讲堂”张继焦精彩讲授海南历史文化

  从历史文化遗产看海南文化底蕴

  情的凝聚,爱的铺陈,都缘于始终关注海南的一颗心。

  “记得住历史,看得见乡愁”公益系列活动“琼州文化大讲堂”第13场,由知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张继焦专题讲授《海南不是文化沙漠:从历史文化遗产看海南深厚的文化底蕴》。他深入浅出的精彩演讲,引起现场阵阵热烈掌声和观众浓厚的兴趣。

  □本报记者 吴雨倩 文/图

  提出海南传统文化需要价值重估

  慢慢揭开海南历史文化的面纱,有着太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遵谭镇十七流古屋。

  活动现场,张继焦深情讲述了他始于30多年前对南方传统村落的调查,将广东省乳源县必背镇瑶族山村和海南省三亚市羊栏镇回族渔村进行各方面对比,展示海岛一些古村落的前世今生,由此得出“乡愁并非海南传统村落文化的全部”这一结论,继而提出“海南的传统文化需要价值重估”的命题,以大量事实和影像资料列出社会上对海南传统村落和海南文化的各种偏见。在深入分析中,还华丽展现了海南传统村落文化所呈现出的二元性特征:民间草根的乡土文化和儒家正统的精英文化。

  张继焦重点讲述了海南唯一探花郎张岳崧故里定安县高林村、宋元明清累朝衣冠蝉联、名人辈出的海口市琼山区攀丹村、始建于南宋因海南四绝之一“诗绝”王佐而闻名的临高县透滩村等的历史形成、文化发展和催生精英人才的作用,让人全方位目睹和感受了我省历史名村、文化名人的多彩风貌,令现场听众兴奋感叹且自豪不已。

  此外,他还从海南传统村落孕育出的精英文化和乡土文化入手,梳理了海南进士的朝代分布,验证了明朝作为完成了海南文化输入到文化反哺转型而留在海南历史档案上的胎记和标签,再对海南文化整体的生成和发展、海南文化发展中的两个高峰进行观照,展示唐胄《正德琼台志》、张岳崧《道光琼州府志》这两部史志与之相隔约300年、被誉为海南地方志中的明清“双壁”的独特魅力。

  张继焦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的论著和论文,尤其是在海口琼山区“琼台复兴”文化讲坛上的诸多有关海口历史文化的篇章,引起了现场听众浓厚兴趣。

  加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海南传统文化包含哪些内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面对记者的疑问,张继焦缓缓说道,基于中央提出的“五大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根据大家的实地调研,海南传统文化大致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部分,具体包括军政(军事和政治)、教育、文物、宗祠、宗教、商业、艺术、民俗、生态等九个方面,即海南“九位一体”的传统文化。

  自古以来,海南的社会结构特点是“小政府、大社会”。因此,海南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在民间,不在官方的历史古迹和古籍之中。

海口市非遗项目草编技艺。

  张继焦表示,海南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峰,为海南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继而解释道,在海南104位进士中,北宋有2人,占历代海南进士总数的1.92%;南宋有9人,占历代海南进士总数的8.65%;明代达到顶峰,有62人,占59.62%;清代有31人,占29.81%。

  明代,海南成才士人及乡绅、乡儒热心家乡文教事业。明朝,海南府州县儒学均为官办,但也有一部分书院、义学和社学是由本岛乡绅、乡儒或成才士人创建的。明代,海南岛的编户齐民人口数量约20—30万人,通过进士、举人、贡生等多层次选拔,共为国家输送了3100多名人才,人才贡献率为1.5%。明朝,涌现了丘濬、海瑞、王弘诲、唐胄、王佐、钟芳、许子伟等一批大儒。明代是海南古代历史上文化发展最为辉煌的阶段,完成了海南从文化输入到文化反哺的转化,至今已有500多年。

琼海留客村的蔡氏民居。

  谈到如何复兴海南传统文化,张继焦语重心长地告诉记者,挖掘和利用海南传统文化遗产的意义重大。物质文化遗产是“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神”,需要把传统的“形”融入到创新的“神”中去。

  对于海南这样蕴涵着丰富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岛屿来说,可以将整个岛内所有重要历史要素作为密不可分的整体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具有同等的地位,在保护工作中必须把两方面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完整意义。

  因而,在保护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既要保护好不可移动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注意保护与延续存在于海南岛内的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活动和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

涌谭村蔡氏古墓群。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加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与外省专家实地考察海口多处文物古迹

  日前,一次特殊的调研牵动了业界人士的心,也为海南的历史传统文化遗产再次发声。作为此次调研课题组的张继焦带队调研,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贵州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共同组成的调查小组,奔赴海口市进行调研工作,调研主题为《海南历史文化遗产与文旅融合发展》。

  张继焦告诉记者,此次调查周期为一周,主要内容涉及海口市4个区的古镇、古村、古墟、古宗祠、古庙宇、古牌坊、古匾牌、古碑刻、古驿道、古井、古桥、古墓等数十处珍稀文化遗存的保护、挖掘和利用情况,助力海南的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随后,并召开座谈会,与会专家齐聚一堂,纷纷献言献策,共同了解海南历史文化遗产与文旅融合发展全面情况,也为此次的调研情况作了有效的总结。

  张继焦还透露,根据最近几年在海南各地村落的实地调研,海南各地存在着大量的古宗祠、古庙宇、古牌坊、古匾牌、古碑刻、古驿道、古井、古桥、古墓等珍稀文化遗存。有不少村落已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海南的历史文化遗产保留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型。如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原型、中国传统姓氏文化的原型、中国传统信仰文化的原型、中国传统家风家训的原型、中国传统集市文化的原型、中国传统城镇文化的原型、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原型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发展,都很有价值。”他说。

  此外,海南的传统文化呈现出显著的二元性特征:精英文化和乡土文化。海南的传统村落不但是海南乡土文化生成的土壤,也是海南正统儒家精英文化的基石。

  由此得知,海南拥有丰富的姓氏文化或宗族文化、建筑文化、雕刻文化、方言文化、戏曲文化、舞蹈文化、美食文化、信仰文化等。以姓氏文化或宗族文化为例:各姓氏全岛性的同姓宗祠、各姓氏全岛性同一姓氏20年或30年一次的修族谱、各姓氏全岛性一年一度的入琼始祖祭典、很多村落都有的同姓宗祠等。

  值得一提的是,公益系列活动“琼州文化大讲堂”自2019年三月启动,邀请岛内外文学、艺术、国学、历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免费为广大市民与在海口的游客讲授,持续推动海口、海南的文化事业发展和“书香海南”建设。主办方负责人在去年8月份重启仪式上表示,活动将按原计划每月举办至少一场,此后还将尝试走进社区、军营和乡村举办,以实际行动丰富更多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文化事业发展。

  张继焦简介

  张继焦,海口市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社会研究室主任、二级研究员(正厅级待遇),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专家组成员,中国民族学学会法人代表兼副会长,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副会长。

  他从2016年起,带着多学科研究团队回家乡,做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复兴的研究。截至目前,他已用中文发表26部论著和200多篇论文,已用三种外文(英文、日文、法文等)发表4本论著和近20篇论文,访问过的国家和地区36个。现任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曾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国际研究员、马来亚大学国际研究员。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