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琼中—正文 分享
琼中脱贫户陈文朝:寻觅山村致富“蜜”码
2021年01月15日 08:45  来源:海南日报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吊罗山乡长田村脱贫户陈文朝正在清点灌装好的蜂蜜。 本报记者 李梦瑶 摄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吊罗山乡长田村脱贫户陈文朝正在清点灌装好的蜂蜜。 本报记者 李梦瑶 摄

  开栏的话

  全省两会即将召开,这是全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承载着百姓对发展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本报今起推出《两会心声·家访》栏目,记者上门“家访”,走进一个个普通家庭,分享他们“十三五”期间乘风破浪、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故事,了解他们对“十四五”和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新期待,向两会传递百姓声音。

  ■ 本报记者 李梦瑶

  “化蜜、粗滤、细滤、浓缩等工序全程自动化,卫生有保障,蜂蜜质量也更高!”1月14日午后,当海南日报记者来到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吊罗山乡长田村的一处小型厂房,脱贫户陈文朝轻轻按下操作按钮,骄傲地展示这条自动化蜂蜜提纯灌装加工生产线。

  “以后干活可就轻松些了。”村里也有自动化生产线,让记者也有些惊讶。

  “可不轻松!前不久刚拿到生产许可证,正式投产了,质量还要自己把关。”看着天然蜂蜜顺着密封管道输送到过滤器中,31岁的陈文朝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的奋斗过程:“不容易。”

  “父亲病危、母亲重病,缺土地、没资金。”向记者说起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时的状况,陈文朝明显皱了皱眉头。“帮扶干部一趟趟上门,解决了家里的医疗报销和住房问题,但要脱贫致富,不能靠等。”

  “当时养蜂的人不少,就不怕竞争太大,赚不到钱?”记者问道。

  “不怕!养蜂人多老师就多!”看出记者的疑惑,陈文朝摆了摆手:“致富路得靠自己走,养蜂产业前景好,我向政府申请到15箱免费蜂种,一边养一边学。”

  向各地养蜂人取经、到技术培训班上课,陈文朝说,能学习的地方他都去,蜂群规模很快发展到60余箱。“2016年收入6万多元,当年年底就脱贫了。”

  但从60箱蜂到自动化蜂蜜生产线,陈文朝的事业越做越大,靠的不仅是勤奋。“赶上了好时候!过去这5年,乡村旅游越搞越火,吊罗山附近的天然瀑布有不少游客前来探访。”

  陈文朝拿起手机翻了翻,向记者展示一张照片,那是他与一群游客的合影。“有次我给一群游客当免费向导,顺口提起自家养蜂,就是这一句话,一下子卖掉了好几百斤蜂蜜!”说起这件巧事,记者能在陈文朝的眼里看见嗅到商机的激动。

  策划采蜜探险乡村旅游路线、与海口多家旅行社达成合作、为游客充当免费向导……吃上“旅游饭”的陈文朝在接待旅行社组织的游客之余,还能给自家的蜂蜜打打“广告”。

  “现在每年都能卖上好几百斤蜂蜜了吧?”记者问。

  “带游客,卖蜂蜜,一年能卖上千斤!”陈文朝的回答又一次超出记者的预料,他却坦言:“后来我才知道,这就叫‘农旅结合’。”

  富起来的陈文朝不满足于此,他还希望拉乡亲们一把。2018年,他动员周边村庄的46户贫困群众加入合作社抱团养蜂,当年年底便实现分红3.68万元。

  从贫困户成了致富带头人,钱袋子沉了,肩上的责任重了,陈文朝开始谋划更远的发展思路。

  “合作社的蜂蜜自产自销,价格提不上去,也难闯进大市场。”思考之余,陈文朝也向记者取起经来:“蜂蜜这样的农货,你在网上买吗?”

  “何止蜂蜜,蔬菜水果都能在网上买。”记者回答。

  “对!就是网上买,农产品电商就是趋势。”陈文朝指着厂房里的自动化生产线说,近年来政府鼓励发展现代化农业,他便申请了政府扶持资金,实现自己大胆的发展念头:在村里搭建一条标准化的蜂蜜加工生产线。“过段时间拿到产品外包装,记者你也能在电商平台上买到我们合作社的‘黎苗寨’牌蜂蜜!”

  眼下,“十三五”顺利收官、“十四五”征程起航,满脑子新想法的陈文朝又有了新打算:开发马蜂酒、蜂蛹等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之余也构建起标准化的蜂产业生产体系。“路子不好走,但也要闯一闯。”

  “想想过去5年,我靠政府帮扶和自身努力解决了温饱问题,‘十四五’来了,我要努力让自己和更多乡亲过上更有质量的好日子。”陈文朝说,听村里干部讲,省两会即将召开,他期待着全新的发展蓝图能给他带来致富新路子。

  “记者,咱加个微信,你们对政策理解透,省两会上有什么新政策,可别忘了告诉我!”采访临近结束,陈文朝熟练地向记者展示了微信二维码。这个农家汉子对于新事物、新政策,像有无尽的精力去了解、去学习、去探索。

  (本报营根1月14日电)

编辑:叶霖嘉